聚餐后突然腹痛拉肚子?这可能是肠道在启动防御机制!根据《中华消化杂志》的数据,我国成人每年得急性腹泻的比例高达85%。弄清楚腹泻的原因,才能科学应对。
病毒侵袭:肠道在打“病毒战”
胃肠型病毒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是主要“凶手”。典型表现是发烧、浑身酸痛,还拉水样便,潜伏期最短才12小时。现在的病毒抗原检测技术能在6小时内精准找出病原体,要是又发烧又拉肚子,建议及时做病原学检测。
消化异常:脂肪“消化不动”的信号
老在吃完饭拉肚子,可能是胆或者胰腺的功能有问题。2023年《国际胃肠病学杂志》的研究说,32%的慢性餐后腹泻患者,胆囊收缩功能不好。医生通常会建议做肝胆胰腺的影像学检查和粪便脂肪定量检测,如果显微镜下看到脂肪球阳性,得进一步查脂类的消化吸收能力。
乳糖代谢障碍:喝牛奶拉肚子的真相
我国成人有75%-100%都缺乳糖酶,这是乳糖不耐受的主要原因。应对方法可以试试分次少量喝酸奶、选低乳糖牛奶,或者加外源性乳糖酶。研究发现,慢慢增加摄入量,大多人能耐受每天200ml以上的牛奶。
菌群紊乱:抗生素“打乱”了肠道菌群
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肠道里的微生物平衡,有35%的人用了会拉肚子,其中21%是因为艰难梭菌感染。建议用抗生素期间可以预防性补充微生态制剂,益生菌要和抗生素隔开2小时吃。平时多吃膳食纤维和发酵食品,能帮着维持菌群平衡。
神经调控异常:肠和脑“闹矛盾”了
应激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征关系很近,主要是肠道神经系统对压力太敏感。研究发现,心理压力会通过身体的神经内分泌轴影响肠道蠕动。推荐试试益生菌加正念疗法的组合,研究显示能让应激性腹泻的发生率降低70%。
腹泻时要科学补水,建议每小时喝100ml含钠的补液盐。按照WHO的脱水防治建议,如果出现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这些轻度脱水的情况,优先用第三代口服补液盐。饮食可以遵循“BRAT”原则,也就是吃香蕉、米饭、苹果泥、烤面包,48小时内别吃高纤维、高脂肪的食物。
还要提醒大家,如果有持续高烧、拉血便或者肚子剧烈疼,得赶紧去查是不是感染性肠炎;腹泻超过2周还没好,建议做肠镜排除炎症性肠病。应对腹泻要建立“识别症状-初步处理-及时就医”的三级意识,科学处理才能更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