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咱们最常碰到的呼吸系统小毛病,中医根据引起感冒的原因和身体反应,把它分成风寒、风热两大主要类型。这两种感冒从“怎么得的”“症状什么样”到“怎么护理”都不一样,要是能分清楚再对症处理,好得能更快。
证型特征的辨识要点
风热感冒是被“热邪”找上了,比如春夏天吹热风、或者贪吹空调受凉。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喉咙肿疼、流黄脓鼻涕,发烧比怕冷更明显。一般体温不会超过39℃,身上有点汗但排不顺畅,咳嗽的时候痰是黄色的。这种感冒多在春夏天出现,因为这时候身体的“阳气”往外散,皮肤毛孔比较松,容易被热邪钻空子。 风寒感冒则是被“寒邪”伤到了,比如秋冬吹冷风、碰凉水。典型症状是流清鼻涕(像清水一样)、特别怕冷,要么不出汗,要么出一点汗但还是觉得冷。还会浑身酸疼,咳嗽痰是白色的,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不算太高。这种感冒多在秋冬出现,因为这时候身体的“阳气”往里面收,皮肤毛孔闭得比较紧,寒邪容易裹在身体里。
体质与季节的关联机制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容易得的感冒类型也不一样。比如“阴虚体质”的人(平时容易手心脚心发热、嗓子干、怕热),身体里有点“内火”,就容易招风热感冒;“阳虚体质”的人(平时手脚冰凉、怕冷、爱拉肚子),身体的“保护罩”(卫气)比较弱,容易被风寒感冒找上。 季节变化也会影响:春分之后天气变暖,身体阳气往外面散,风热感冒就多了;冬天阳气往里面收,风寒感冒就更常见。建议根据自己的体质调整防护:阴虚的人可以偶尔喝杯菊花决明子茶(清清热),阳虚的人早上起来喝杯姜枣茶(暖一暖)。另外,规律睡觉、不熬夜,能让身体的“阴阳”平衡,抵抗力也会更强。
症状快速判断方法
教大家一个简单的“三看”法,快速分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
- 看喉咙——风热感冒肯定喉咙红肿疼;风寒感冒可能老清嗓子,但喉咙不红不肿。
- 看鼻涕——黄脓鼻涕是风热,清清水样鼻涕是风寒。
- 看寒热——风热感冒发烧更厉害,有点怕风;风寒感冒特别怕冷,甚至打寒战。 要是症状变了,比如一开始又冷又烧,后来变成一直发烧还口渴,说明“寒邪”变“热邪”了,得赶紧去医院看看。
家庭护理实施规范
家里护理的时候,饮食要“对症吃”:风热感冒可以喝梨汤、金银花露(都是清热的);风寒感冒可以喝葱白生姜红糖水(暖身子,把寒邪散出去)。每天要喝1500-2000毫升水,小口慢慢喝,帮助身体代谢。 症状好点之后,可以适度活动,比如散散步,每次不超过30分钟,别累着。还要注意忌口:风热感冒别吃辛辣的(比如辣椒、花椒),风寒感冒别吃生冷的(比如冰饮、生水果)。 吃药一定要听医生的,风寒和风热的药不能混着用。要是用解表发汗的方法(比如喝姜茶),只要身上有点微微发热、毛孔张开就够了,别出大汗,不然会耗损身体的力气。要是用中药颗粒,用60-80℃的水冲,能保留有效成分。
现代环境的应对策略
现在很多人因为空调温差大,容易得“寒热夹杂”的感冒(又有寒又有热),建议分阶段调理:一开始先散寒,中间根据情况清热或者暖胃,后期再补补脾胃。还可以用艾灸熏大椎穴(脖子后面最突出的骨头下面)、足三里穴(膝盖下面三寸,大概四个手指宽的位置)辅助治疗。 有几类人要特别注意:老人、孕妇、有慢性病的人,一旦感冒赶紧去医院。普通人要是发烧超过39℃,或者症状持续3天还不好,得赶紧去查炎症指标。
病程管理的时间节点
感冒不同阶段的处理重点不一样:
- 初起阶段(12小时内):赶紧用对应的食疗方,再好好休息,比如喝碗对症的药膳汤。
- 进展阶段(24-72小时):盯着体温变化,要是一直高烧或者症状变严重了,赶紧去医院。
- 恢复阶段(病程后期):病好后2周内别累着,比如别熬夜、别干重活,可以练八段锦之类的传统功法,调理气血。
最后提醒大家: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文中提到的食疗方或调理方法,最好先问过专业医生再用。要是老反复感冒,建议去查一下免疫功能,再调理体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