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肿瘤患者常遇到抽血困难的情况,比如血液流得慢、抽不顺畅,这不是偶然的,背后主要有三个原因——血液“变稠”、营养不足、血管有“伤痕”。
血液“变稠”:像冬天的蜂蜜一样流速慢
肿瘤细胞在体内生长时,会释放一种“促凝因子”,就像给血液加了“胶水”,让原本顺畅流动的血液变得粘稠。有研究发现,约70%的晚期癌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状态,这不光会让抽血变难,还可能引发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这时血液的流速可能只有健康人的1/3,就像冬天的蜂蜜从瓶口慢慢流出来。这种情况和肿瘤细胞激活的凝血反应有关,会导致血小板异常活跃、纤维蛋白原(一种帮助凝血的蛋白)水平升高。
营养不足:血管里的“水分”跑出去了
晚期肿瘤患者的代谢像24小时不停转的“高耗能工厂”,基础能量消耗比普通人多20%左右。如果长期营养跟不上,血液里的血浆蛋白会减少,血管内的“水分平衡”就会被打破——当白蛋白(一种重要的血浆蛋白)低于30克每升时,血管里的水分会渗到组织间隙里,导致血容量明显减少。这就像水库缺水,水流自然变弱,抽血时就会出现“细水长流”的情况。临床观察发现,营养不良患者抽血困难的概率是营养状况良好者的2.3倍。
血管“伤痕”:像老化水管一样堵了
反复扎针会在血管壁留下“隐形伤痕”。有数据显示,接受过10次以上静脉治疗的患者,血管内层的损伤率高达65%。这些损伤会引发炎症反应,让血管的弹性纤维减少30%~40%,血管腔慢慢变窄。就像老化的水管内壁结了垢,水流自然受阻——血管硬化、管腔变窄会直接影响血液回流的速度。另外,肿瘤细胞直接浸润血管壁,也会让这种结构改变更严重。
科学应对:三招改善抽血难题
面对这些情况,医护人员会用专业方法缓解:
- 温热敷:用40℃左右的热毛巾敷在采血部位5分钟,能让局部血流速度提升40%;
- 调体位:让患者握拳时手腕自然下垂,借着重力辅助血液回流;
- 用新针:采用0.6毫米的超薄壁针头,减少对脆弱血管的损伤。
还有研究显示,规范的营养支持能让血浆白蛋白水平提高15%~20%,明显改善血流状态——这说明科学补营养不只是基础护理,更是改善治疗体验的关键。营养干预要包括优质蛋白(比如鸡蛋、牛奶、鱼)、微量营养素(比如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必要时还会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对于患者家属来说,了解这些原理能减少焦虑。日常护理中,可以帮患者做些适度的肢体活动,比如每次5~10分钟的握力训练,就能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还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别用刺激性护肤品,避免穿刺部位感染。医护人员也会根据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优先选前臂静脉等大血管),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其实只要针对原因处理,大部分抽血困难都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