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耳朵突然像被刀割一样疼,听力还像塞了团棉花似的闷得慌,可能是急性中耳炎找上门了。这种常见却常被忽视的疾病,每年困扰着全球数亿人,换季的时候尤其要警惕。
三大致病原因要清楚
中耳是个精密的含气小腔室,通过一根叫咽鼓管的管子和鼻子相连,负责维持压力平衡和通气。感冒之类的上呼吸道感染时,病菌可能顺着咽鼓管钻进中耳腔——研究发现,大多急性中耳炎是先有病毒感染,之后又合并了细菌感染。
咽鼓管不通气是另一个关键原因。比如坐飞机时气压突变,如果咽鼓管没法及时调节压力,就会觉得耳朵闷胀;要是鼻子有结构问题(比如鼻中隔偏曲)或者慢性鼻炎,会影响咽鼓管正常“开开关关”,得中耳炎的风险就更高。
还有些人群的身体结构更要注意:小婴儿的咽鼓管几乎是平的,平躺喝奶时液体很容易流进中耳,临床数据显示,喂养姿势不当会明显增加宝宝得中耳炎的概率。另外,擤鼻子的方式错了也不行——比如两个鼻孔一起使劲擤,会让中耳腔压力突然变化,破坏里面的稳定环境。
治疗要讲分层处理
现在治急性中耳炎讲究“分层管理”。如果是轻症的病毒感染,医生常建议先观察——只要症状没越来越重,就先不用抗生素,这样能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干预。
如果需要用抗菌治疗,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选合适方案;局部用一些抗菌制剂也能辅助缓解症状。治疗过程中得注意个体差异,一定要严格按医嘱调整方案。
预防做好这三点
- 练会调节中耳压力:比如吞咽、打哈欠,或者做“捏鼻鼓气”(注意力度要轻)这类特定动作,规律练习能改善咽鼓管功能,降低压力失衡的风险。
 - 做好鼻腔清洁:保持鼻子干净对预防中耳炎很重要,定期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能清除潜在的致病因子,维护鼻咽部环境稳定。
 - 调整婴儿喂养姿势:给宝宝喂奶或辅食时,要保持半坐卧位之类的合适角度,别让宝宝平躺着吃——正确姿势能有效减少液体流进中耳的可能。
 
要是突然出现耳痛、听力下降,得赶紧做好保护:先停下可能加重损伤的行为(比如使劲擤鼻子),可以短期用冷毛巾敷敷缓解疼痛,但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别把耳痛随便归为“上火”,不然可能耽误病情,及时找医生评估才是关键。
研究还发现,某些营养素不足可能和中耳炎复发有关,保持正常营养状态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另外,保持耳朵干燥、避免烟酒暴露(包括二手烟)这些基础防护也很重要,综合做好这些能有效减少中耳炎的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