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痛别硬扛,七步自查防大病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0-19 08:25:4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90字
从外耳道损伤到神经性疼痛,系统解析耳痛七大常见病因及科学应对方法,帮助读者掌握疼痛鉴别技巧与紧急处理原则,降低误诊误治风险。
耳朵痛耳神经痛中耳炎外耳道炎耵聍栓塞耳部肿瘤带状疱疹耳科疾病疼痛鉴别就医指南
耳痛别硬扛,七步自查防大病

耳痛是很常见的身体信号,背后藏着不同的原因。有研究发现,约30%的耳痛患者一开始会猜错原因,其中最容易搞混的是神经性疼痛和感染性疾病。下面这7类原因要重点注意:

神经性疼痛:神经“乱报信”

如果耳痛是闪电样、针刺样的放射性痛,碰到冷刺激还会加重,要考虑是不是耳部神经出了问题。比如长时间待在特别吵的环境里(比如连续2小时以上听100分贝以上的声音,大概像电锯或演唱会前排的音量),可能会让神经变敏感。这时候要赶紧离开噪音环境,用局部冷敷缓解,但如果痛一直发作,得及时去医院。

外耳道损伤:掏耳朵作的祸

耳道皮肤有自洁功能,用尖锐物品(比如掏耳勺、发卡)掏耳朵,很容易造成机械损伤。有研究发现,用尖锐物品掏耳的人,得外耳道炎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5倍。夏天游泳后,得这种问题的人会多1倍多,所以游完泳要注意保持耳道干燥。如果拉耳朵会痛,说明已经伤到耳道里的软骨了。

毛囊感染:耳道里的“小疙瘩”

耳道毛囊炎会表现为红肿的硬结,一按就痛。糖尿病患者因为免疫力弱,得这种毛囊炎的概率比普通人高4倍。2023年的医学指南提醒,如果肿块超过1厘米大,要小心是不是化脓了,得及时去医院。

中耳炎性疼痛:感冒惹的祸

感冒后如果觉得耳朵闷胀,还伴着传导性疼痛,要考虑是不是急性中耳炎。儿童因为耳朵结构没长全,得急性中耳炎的概率比成人高3倍。如果鼓膜破了,会出现听力下降、耳朵流脓的情况,这时候要及时检查鼓膜。

病毒性神经炎:带状疱疹的“预警”

如果单侧耳痛还伴着皮肤发烫的感觉,要警惕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50岁以上的人因为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得这种病。早期规范处理能降低后遗神经痛的风险,但一定要听医生的指导。

耵聍栓塞:耳屎“堵门”了

游泳或洗澡后觉得耳朵闷胀,可能是耳屎吸水膨胀把耳道堵住了。研究发现,经常用棉签掏耳朵的人,耵聍栓塞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倍。这时候别自己硬掏,建议找医生用专业方法冲洗。

占位病变:隐蔽的“坏东西”

如果单侧耳痛一直不好,还伴着突然听力下降、耳朵出血,要排除是不是耳部肿瘤。虽然这种情况只占耳痛患者的2%,但早期能查出来的还不到40%。40岁以上的人如果有这些症状,要及时做影像学检查(比如CT、核磁)。

紧急处理原则与就医指引

初期应对措施

  1. 缓解疼痛:局部热敷能缓解血管收缩引起的痛,但如果是带状疱疹导致的耳痛,得用冷敷;
  2. 保护耳道:保持耳道干燥,避免二次刺激;
  3. 止痛药注意:非处方止痛药只能短期缓解,一定要按说明书使用。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 疼痛持续超过24小时没缓解;
  • 发烧超过38℃;
  • 出现头晕、脸歪(比如嘴歪眼斜);
  • 儿童持续哭闹,还老抓耳朵;
  • 突然听力显著下降。

耳痛是个复杂的信号,背后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建议大家对耳痛有“分级处理”的意识,先通过症状初步判断,但最终诊断得靠医生的专业检查。及时规范的医疗干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让恢复更好。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