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肿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临床数据显示它占耳科门诊量的12%~15%。虽然这种病有自愈倾向,但不当处理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掌握科学应对方法对患者很重要。
发病机制与诱因
外耳道疖肿本质是外耳道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约85%的病例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主要诱因包括:
- 耳道屏障受损:频繁挖耳会造成皮肤微小伤口;
- 耳道潮湿:游泳、沐浴后耳道长期处于湿润状态;
- 皮肤基础病: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病可能继发感染;
- 全身因素: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病会增加风险。
主要表现有三个特点
- 疼痛:初期是阵发性刺痛,逐渐转为持续性跳痛,张嘴或咀嚼时加重,可能伴随同侧头痛;
- 听力下降:肿包阻塞耳道时会出现传导性听力下降(类似耳朵里塞了棉花的感觉,大概下降15~20分贝);
- 局部症状:外耳道软骨部位会出现红肿包块,大小在0.5~1.5厘米之间,摸起来压痛明显,严重时耳后淋巴结也会肿大。
分级治疗方案
Ⅰ期(刚发病时):发病72小时内
- 局部热敷:用40℃左右的温毛巾敷耳廓,每次15分钟,每天4次;
- 药物干预: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抗生素软膏;
- 保持干燥:沐浴时用防水耳塞,避免耳道进水。
Ⅱ期(进展阶段):症状持续加重
- 就医指征:出现发热、耳廓肿胀或听力明显下降时,需及时就医;
- 专业处置:医生可能会做耳道分泌物培养+药敏检测,用局部抗生素滴耳液,必要时行耳道切开引流术。
Ⅲ期(恢复阶段):炎症控制后
- 伤口护理:每天清洁换药,使用促进皮肤生长的凝胶;
- 物理治疗:在医师指导下做低能量激光照射;
- 康复监测:每周复查,直到完全愈合。
这些危险操作千万别做
- 挤压肿包:可能让感染扩散至软骨,引发化脓性软骨膜炎;
- 自行切开肿包:容易损伤耳道壁,形成慢性肉芽肿;
- 过度冲洗耳道:会破坏正常菌群平衡,增加复发风险。
三级预防方法
一级预防:从源头避免
- 每半年做一次专业耳道清洁;
- 游泳时用定制防水耳塞;
- 避免用棉签等异物掏耳。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 耳道瘙痒时及时就诊;
- 皮肤破损期暂停游泳;
- 糖尿病患者加强血糖控制。
三级预防:康复后管理
- 建立耳部健康档案;
- 每季度做一次耳内镜检查;
- 出现复发征兆立即就医。
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
- 糖尿病患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
- 免疫抑制者:定期监测CD4+T淋巴细胞水平;
- 儿童患者:避免哭闹导致二次损伤。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治疗下90%患者可在2~3周内痊愈。若出现持续发热、耳廓变形或听力持续下降,需立即做颞骨CT检查排除并发症。早期识别与科学管理是恢复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