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会遇到皮肤上突然冒出小肿块、小疙瘩的情况——比如额头鼓起来的软包、下巴泛红的小脓疱,或是耳后摸得到的小硬结。这些大多是常见的皮肤问题,但得学会初步区分,避免不当处理加重情况。下面就来说说几种最常碰到的皮肤肿块,以及怎么自己判断、什么时候该去医院。
皮脂腺囊肿:油脂堵出来的“惰性鼓包”
皮肤里有个叫“皮脂腺”的小腺体,负责分泌油脂滋润皮肤。要是它的出口被皮肤代谢的角质挡住,油脂排不出去,就会在里面越积越多,慢慢鼓成一个滑溜溜的囊肿。这种囊肿是良性的,长得很慢,摸起来有点软但有弹性,没发炎的时候一般没感觉。可要是细菌钻进去“作乱”,就会突然又红又肿又痛,严重的还会破掉流脓。
毛囊炎:爱出油部位的“红痘预警”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皮肤表面常见的细菌,一旦钻进毛囊里,就会引发炎症——先是冒出红色小疹子,上面很快会顶起小脓疱。这种情况特别爱找上额头、下巴、后背这些爱出油的地方,摸起来有点痒或者微微发烫。平时注意保持皮肤干净干燥,能防止它变严重;要是已经化脓,得小心别让感染扩散。
疖肿:深入皮肤的“疼痛硬疙瘩”
如果毛囊炎没控制住,炎症会往毛囊深处和周围皮肤扩散,形成又红又肿的硬疙瘩——摸起来特别痛,因为里面的炎症越重,皮肤绷得越紧。疙瘩中间还会冒出黄白色的脓头。要是反复长疖肿,得想想是不是免疫力出了问题(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就容易反复发作),一定要注意控糖。
耳后淋巴结肿大:身体的“免疫小信号”
耳后有群叫“淋巴结”的“免疫哨所”,当头颈部位(比如耳朵、喉咙、头皮)有感染时,它会跟着肿大“报警”。这种肿大的淋巴结一般直径不到2厘米,摸起来不硬不软、能推动,是身体在对抗感染的正常反应。但如果淋巴结一直肿着不消退,或是伴随发烧、乏力等全身症状,得警惕结核、自身免疫病甚至血液系统问题。
自己先判断:四步区分“危险信号”
碰到皮肤肿块不用慌,先试着做这四步初步评估:
- 看速度:良性肿块长得很慢(比如几个月才大一点);短时间内突然变大(比如几天就胀起来),要小心感染或恶性情况。
- 摸质地:摸起来像“装了水的小袋子”(囊性),大多是良性;要是硬邦邦、固定在皮肤里推不动,得警惕肿瘤。
- 试活动度:能轻轻推动的疙瘩,大多没事;要是跟周围皮肤粘在一起推不动,得注意。
- 查炎症:不疼不痒的肿块,常见良性;又红又肿又痛又热的,肯定是急性炎症。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虽然大多是小问题,但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找医生:
- 肿块直径超过2厘米,好久没消;
- 红、肿、痛越来越厉害,没有好转;
- 伴随发烧、寒战、全身没力气;
- 疙瘩连续3个月一直在长大;
- 小朋友出现进食困难或一直哭闹。
特殊提醒: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的人,皮肤感染很容易扩散,别拖着;绝对别自己挤或热敷肿块!乱挤可能把细菌挤到更深的组织,甚至顺着血管跑到颅内,引发严重并发症。
总的来说,皮肤上的小肿块大多是常见问题,但得学会“察言观色”——关注它的变化,别乱处理。如果拿不准或出现危险信号,及时找医生,才是最稳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