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肿块别硬扛:识别感染信号,及时处理防扩散!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0-18 15:38:4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87字
耳后疼痛性包块的三大核心成因,提供科学应对策略,重点阐述皮脂腺囊肿感染的预防要点,结合皮肤科与耳鼻喉科诊疗规范,指导公众正确处理皮肤异常肿物。
皮脂腺囊肿淋巴结肿大感染疼痛包块皮肤健康
耳后肿块别硬扛:识别感染信号,及时处理防扩散!

耳后突然长出又疼又肿的包块,是皮肤科和耳鼻喉科门诊常见的问题。门诊里遇到的耳后肿块病例,约75%是良性的,其中差不多六成是皮脂腺囊肿感染引起的。了解它的形成原因、感染表现以及如何区分其他问题,能帮我们及时处理,避免更严重的情况。

皮脂腺囊肿是怎么长出来的?

皮脂腺是皮肤里的“油脂腺”,会通过导管把分泌的皮脂送到皮肤表面。要是导管开口被堵了——比如角质层长得太旺盛、油脂分泌太多,或者不小心碰伤了——皮脂就会攒在里面,慢慢形成一个囊性的小包。耳后之所以容易长这个,有三个原因:一是这里的皮脂腺密度比脸上其他地方都高(每平方厘米约90个);二是皮肤有褶皱,容易藏脏东西;三是经常被摩擦(比如戴眼镜、梳头发)。囊肿里面是液态的皮脂和角质碎片,正好给细菌繁殖提供了“营养”,很容易引发感染。

感染后会有什么表现?

皮脂腺囊肿感染有明显的变化过程:刚开始可能只是皮下一个小于1厘米的小包,摸起来不软不硬,能推动,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一旦感染急性发作,就会出现红、肿、发热、疼的情况,包的外皮会变厚(正常不到0.5毫米,感染后能到2-3毫米),摸起来还有点波动感,像里面有水似的。抽血检查会发现白细胞数升高(比如到12×10⁹/L),C反应蛋白也会变高(30-50mg/L)。如果感染范围大,附近的淋巴结还会跟着肿起来,比如耳后或者脖子上的淋巴结。

怎么区分耳后包块是不是皮脂腺囊肿?

耳后疼的包块不一定都是皮脂腺囊肿,还要和这些问题区分:

  1. 急性淋巴结炎:通常是感冒、嗓子疼之后犯的,肿起来的淋巴结一般小于3厘米,摸起来有点韧,不太能动,用消炎药3-5天就能消。
  2. 先天性耳后瘘管感染:会反复发作,耳朵后面上方能看到一个小开口,分泌物培养常能查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3. 脂肪瘤发炎:包的底座比较宽,边界不清楚,疼的程度和大小没关系,做B超能看到低回声的区域。
  4. 皮肤附件肿瘤:长得很慢,一般超过3个月,用细针抽点细胞检查能看到异常细胞。

感染了该怎么处理?

感染刚发作的72小时内,可以先在家保守处理:用氯己定溶液把局部擦干净消毒,用冷敷控制肿胀(每次15分钟,中间歇2小时),别老碰它。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包超过2厘米还在变大、发烧超过38℃、局部流脓、白细胞数超过15×10⁹/L。到医院后,医生可能会切开引流(要尽量保持包的外皮完整,不然容易复发),做细菌培养选合适的抗生素,之后再彻底切掉包的外皮防止复发。

平时怎么预防?

  1. 清洁到位:用pH值5.5的弱酸性洗面奶洗耳后,油性皮肤的人可以选含β-羟基酸的清洁产品,避免脏东西堵了皮脂腺。
  2. 减少摩擦:戴眼镜的人每2小时调整一下眼镜位置,运动后赶紧用吸水毛巾把汗擦干,避免汗液刺激。
  3. 定期检查:如果已经长了囊肿,每个月自己摸一摸,量量大小(用游标卡尺就行),要是一个月涨了超过0.5厘米,就得去看专科。

哪些情况要立刻去医院?

要是出现这些“危险信号”,得马上就诊:包突然长得特别快(两周内大了3倍)、皮肤变成橘皮样还结黄痂、发烧打寒战没力气、做B超看到包的外皮有钙化或者分成好几层。如果病理检查怀疑恶性,得切更大范围的皮肤(边缘要超过1厘米),还要检查切下来的边缘有没有癌细胞。

其实规范治疗的话,皮脂腺囊肿复发率不到5%。大家别自己挤包,不然感染扩散的风险会高40%,定期去皮肤科检查,早发现早处理,就能避免很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