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筛查主要是查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用耳声发射技术能发现中耳积液、先天性耳聋这类问题。不过要提醒的是,筛查通过只代表宝宝当前的听力水平没问题,之后成长过程中还得一直留意。
听力损失与听力障碍的区别
听力损失主要分三种: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和混合性。传导性的常见原因是中耳炎挡住了声波传导,治好后大多能恢复;而听力障碍特指持续6个月以上的感音神经性损伤,是内耳毛细胞或听神经出了问题,得用脑干诱发电位这些检查才能确诊。有数据显示,早期干预的孩子语言发育达标率能到85%,但耽误了的话只有30%。
0-3岁关键期的预警信号
0-3个月
- 对100分贝以上的突然声音(比如用力拍掌)没反应,不会吓得肢体抖动;
- 不管是低频的摇铃声还是高频的哨音,宝宝的哭声都没强弱变化,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不敏感。
4-6个月
- 如果声音从背后传来,宝宝没法转头找到声源;
- 对妈妈和陌生人的声音没区别,不会更关注妈妈的声音。
7-12个月
- 听不懂“再见”“灯灯”这类简单词,没法做出对应的动作;
- 连续3个月都不会发b、p、m这类辅音。
围产期的听力风险防控
孕前检查 孕前做耳聋基因筛查,要查GJB2、SLC26A4、MT-RNR1、GJB3这四个常见致聋基因,能查出约80%的遗传性耳聋。如果夫妻俩都携带同一个隐性致聋基因,一定要做遗传咨询。
孕期监测 怀孕24-28周要做胎儿耳部超声,重点看耳蜗形状和内听道的粗细。如果孕期感染了巨细胞病毒,得结合羊水PCR检测评估听力风险。
新生儿筛查 用双耳同步的耳声发射检测(OAE),没通过的话42天内复查;如果两次都没过,要在宝宝3个月大时做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检查。
确诊后的干预方法
医学干预
- 6个月内配全数字儿童助听器,要定期做真耳分析调整;
- 双侧重度耳聋的宝宝,12个月后可以考虑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 如果突然听力下降,要在72小时内用血管扩张和营养神经的药物。
康复训练 要做“听觉-言语-语言”三级训练:6-12个月练听觉感知,用调频系统帮宝宝更好地找声源;1-2岁练说话,用视觉反馈工具纠正发音;2-3岁练语言整合,结合场景教学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日常的环境与习惯防护
居家环境
- 儿童房的日常噪音要控制在30-40分贝,短时间接触的噪音别超过85分贝;
- 空气湿度保持40%-60%,能预防毛细血管扩张引起的暂时听力下降。
生活习惯
- 喂奶要让宝宝保持45度斜坡位,减少中耳负压导致的分泌性中耳炎;
- 游泳时戴硅胶耳塞,防止耳朵进水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关键时间窗要记牢
有数据表明:3个月前确诊的宝宝,语言发育和正常孩子的差异不到15%;6个月内干预的,词汇量能达到同龄孩子的80%;12个月后再干预,语言障碍的概率会升到67%。
建议家里建个听力监测本,记录宝宝每个月的听觉反应。要是发现异常,马上找耳鼻喉科医生评估,别错过最好的干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