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总觉得耳朵里有东西堵着,还伴着一直停不下来的耳鸣,可能是耳朵的结构或功能出了问题。这种信号往往和三类常见耳科问题有关,得好好说说其中的门道。
一、耳道堵了——耵聍栓塞
耳朵里的皮脂腺会分泌耵聍(就是常说的耳屎),如果攒太多变成硬块堵在耳道里,就会挡住声音传播。这种硬块不仅会让你听不清(医学上叫传导性听力下降),还会刺激耳道引发耳鸣。有数据显示,门诊里35%的耳鸣患者都有耵聍堵耳朵的问题。
二、中耳积水——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是连接鼻子和耳朵的小管子,要是它功能出问题,容易得分泌性中耳炎——也就是中耳里积了液体。这种炎症不是化脓那种,但会让鼓膜往里凹,液体改变了声音传播的路径,导致听力时好时坏。而且炎症释放的物质可能影响耳蜗的神经末梢,引发低频率的持续耳鸣(比如像远处的嗡嗡声)。比如感冒之后,有22%的人可能得这个毛病。
三、内耳缺血——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就是突然一只耳朵听不清,还伴着高频的耳鸣(比如尖锐的蝉鸣或哨声)。主要是内耳的血管痉挛或堵了,导致耳蜗里的毛细胞缺氧——这些毛细胞是帮我们感知声音的关键结构。好在如果发病3个月内赶紧治,70%的人能有明显改善,所以千万不能拖。
四、自己能做的简单检查
- 用音叉试试:拿音叉分别测两只耳朵的“气导”(声音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和“骨导”(声音通过骨头传到耳朵里),对比两者的差异,能初步判断是不是声音传导出了问题;
- 吞口水试试:吞口水时如果耳朵里的闷胀感没缓解,或者感觉耳压忽高忽低不正常,可能是咽鼓管功能不好;
- 测测环境噪音:用校准过的分贝仪看看日常环境的噪音强度(比如地铁、工厂、KTV的噪音),避免长期接触过强噪音。
五、日常怎么护耳朵
- 防潮湿:游泳、洗澡时戴防水耳塞,别让耳朵里总泡着水——耳道太潮湿会打乱pH平衡,容易引发感染或耵聍结块;
- 防噪音:用耳机、音箱时控制时间和音量,遵循“80/90法则”——音量别超过最大音量的80%,连续用别超过90分钟;
- 促血流:经常放松颈部肌肉,比如慢慢转脖子、按揉肩膀,能帮着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让内耳的血液循环更顺畅。
六、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赶紧找耳鼻喉科医生:
- 一只耳朵在72小时内突然听力下降很多(比如原来能听清别人正常说话,现在得凑很近或大声喊才听见);
- 耳鸣的声音越来越尖锐、频率越来越高(比如从嗡嗡声变成蝉鸣,而且越来越响);
- 还伴着头晕站不稳,或者脸麻、嘴角歪、眼睛闭不上等面神经麻痹的症状。
现在医院里有耳内镜、声导抗、脑干诱发电位这些检查,能精准找到耳朵哪里出问题。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查一次听力,经常接触噪音的人(比如工厂工人、常戴耳机的人)每半年查一次。
其实耳朵的不舒服都是身体给的警示信号,背后可能是简单的耳屎堵了,也可能是急性神经损伤,可轻可重。所以得学会观察这些信号,建立科学的耳健康习惯,再配合定期的专业检查,才能守住我们的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