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长白颗粒发痒需警惕!可能是外耳道疖肿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0-18 16:09:00 - 阅读时长2分钟 - 980字
详解外耳道疖肿的成因、症状识别及科学应对策略,提供日常防护指南,帮助读者区分普通耳痒与感染症状,避免盲目处理引发并发症,重点强调专业诊疗的重要性。
外耳道疖肿耳痛听力减退耳痒耳鼻喉科挖耳习惯游泳耳病抗生素耳道护理金黄色葡萄球菌
耳朵长白颗粒发痒需警惕!可能是外耳道疖肿

如果耳朵里长出白色小颗粒,还伴着痒,得小心可能是外耳道疖肿——这是耳鼻喉科很常见的毛病,和耳道里的环境失衡关系很大。下面咱们就仔细说说这个病的特点、怎么防治。

为什么会得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的皮肤屏障受损是关键原因。咱们耳道的皮肤特别薄,只有约0.15毫米,屏障能力就像一层薄滤纸,稍微受点刺激就容易破。比如用掏耳勺、耳机反复蹭耳朵,会磨出细微伤口;耳朵长期潮乎乎的(比如游泳后没擦干),皮肤防御力会下降;还有中耳炎之类的基础病,分泌物老刺激耳道,也容易引发感染。
有些人群要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的耳道分泌物糖分高,容易变成细菌的“培养皿”;免疫力低的人,感染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

外耳道疖肿有什么表现?

典型症状有三个特点:

  • 耳朵疼得厉害:80%以上的人会有中度到重度疼痛,张嘴、嚼东西时更疼;
  • 听力下降:如果肿块占了耳道2/3空间,可能让听力下降20-30分贝,比如别人说话听起来有点闷;
  • 耳朵痒:大概30%的人会觉得耳痒,这是炎症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的。
    要注意和普通耳痒区分:单纯痒一般不疼,但外耳道疖肿按耳朵周围或拉耳廓时会疼。
家里护理千万别做这些事

很多人自己处理时会犯错误:

  • 用尖东西掏耳朵,容易把皮肤再弄伤;
  • 乱热敷会让局部温度太高,反而加速化脓;
  • 随便用非处方滴耳液,可能有耳毒性。
    临床数据显示,自己处理导致鼓膜穿孔的病例里,38%都是因为外耳道感染处理错了。
刚发病的时候可以这么做
  • 冷敷:症状出现24小时内用冷敷能减轻肿胀;
  • 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洗头时用防水耳塞堵耳朵;
  • 赶紧去医院:发病72小时内看医生能大大减少并发症风险。
    治疗得看个人情况:早期皮肤红时可以用点抗生素软膏(需医生开),化脓了就得让医生评估要不要切开排脓。
做好预防能减少复发

要从日常习惯入手:

  • 维护耳道环境:定期查耳道pH值,保持5.5-6.5的酸性范围(能抑制细菌生长);
  • 游泳防护:戴防水耳塞,游完用酸性清洁喷雾喷耳朵保持干燥;
  • 耳机清洁:每周洗一次耳机,用紫外线消毒仪消毒;
  • 控制基础病:糖尿病患者要把血糖控制好;
  • 补充营养:适当吃点维生素C之类的抗氧化物质,帮黏膜修复。

最后提醒:如果耳朵一直疼或听力有问题,赶紧去耳鼻喉科看医生。所有治疗都得听医生的,千万别自己乱用药、乱处理。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