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伴脓血便时,要警惕志贺菌感染。这种病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喝了不干净的水,或是手沾到病菌后又摸嘴,都可能被传染。它释放的毒素会破坏肠道黏膜,让人出现典型的“里急后重”感——明明刚排完便,还是觉得有便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1.6亿人感染志贺菌,其中5%-10%会发展为重症。
急性期管理策略
发病初期要做好这3点应对:
- 饮食调整:吃低纤维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比如小米粥、龙须面,这些好消化;别喝牛奶、吃豆类,容易产气胀肚子,加重肠道负担。
- 补液要点:每小时喝100-150ml电解质水,也可以自己做糖盐水——1升温水加6克盐(约1个啤酒盖的量)和20克葡萄糖(约4小勺),比单纯喝白开水更能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
- 缓解疼痛:蜷缩侧躺着,用热毛巾或暖水袋敷肚子,能减轻肠道痉挛带来的疼痛。
抗菌治疗注意事项
抗菌治疗需遵循分层原则:
- 抗生素选择:成人和儿童的用药不同,需医生根据病情评估后决定,不能自己随便用。
- 辅助治疗:部分辅助药物可帮助抗炎、降低肠道通透性,但一定要听医生的。
- 解痉用药:缓解肠道痉挛的药物要谨慎使用,比如青光眼患者不能用这类药,必须遵医嘱。
病情监测要盯紧
分三级观察症状,出现危险信号赶紧就医:
- 红色警报:持续高烧(超过39℃)、意识模糊、6小时以上没尿,可能是感染性休克,立刻送医。
- 黄色预警:每天拉肚子超过10次,或便血量越来越多,要小心电解质紊乱。
- 绿色信号:退烧后48小时症状慢慢好转,说明治疗有效,可以继续观察。
最新诊疗要点
2023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更新了4点建议:
- 健康成人轻症患者可以居家治疗,但要每天观察病情变化。
- 儿童、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比如癌症患者、长期用激素的人)要住院隔离治疗。
- 选抗生素得看当地病菌耐药情况,不能凭经验乱用药。
- 不建议常规用止泻药,不然可能让病菌排不出去,好得更慢。
预防感染的5步关键
想躲开志贺菌,做好这5件事:
- 饭前便后用流动水认真洗手,搓够20秒(比如唱一遍“生日快乐歌”的时间)。
- 生肉和蔬菜、熟食分开处理,别用同一个砧板和刀。
- 食物要彻底煮熟,至少加热到75℃以上(比如肉煮到没有红血丝,蛋煮到蛋黄凝固)。
- 碗筷定期用开水煮5-10分钟消毒。
- 旅行时别吃生的或没煮熟的食物(比如生鱼片、路边摊凉菜),喝瓶装水,别喝生水。
康复期怎么养
急性期过后,要循序渐进恢复:
- 第1周:从流食过渡到低渣食物,比如蒸苹果、烤面包,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 第2周:逐步加益生菌,比如喝带活性菌的酸奶,帮助肠道菌群恢复。
- 第3周:开始吃膳食纤维,选香蕉、南瓜这种温和的,别一下子吃太多粗糙蔬菜。
- 全程要记:每天记录排便的次数和性状(比如是稀的还是成型的,有没有血),如果突然又拉得厉害或便血,赶紧找医生。
总之,志贺菌感染虽然常见,但早发现、规范处理大多能康复。最关键的是预防——平时注意手卫生和饮食卫生,不让病菌有可乘之机;万一出现剧烈腹痛、脓血便,立刻去医院,跟着医生的方案治,康复期慢慢养,就能很快好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