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胃肠突然开始“翻江倒海”,上吐下泻时,其实是身体在发出紧急抗议——这很可能是急性肠胃炎找上门了。研究发现,急性肠胃炎大多是病原微生物感染闹的,诺如病毒、沙门氏菌这些常见病菌,会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体内。尤其是气温忽冷忽热的时候,生冷食物里的致病菌更容易躲过胃酸的“防御”,钻进肠道搞破坏。除此之外,压力太大、吃太多太杂等非感染原因,也可能引发应激性胃肠炎——症状和感染性的差不多,但“发病根源”是身体的应激反应,不是病菌。
家庭护理黄金72小时需掌握四个关键环节
- 科学补水策略
腹泻会让身体流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严重时会让血液变稠,补水要“小口慢喝、多次喝”。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可以应急,但要注意里面的糖分别太高。有研究发现,天然椰子水含钾多,对轻度脱水有帮助,但得选没加额外糖的。糖尿病患者要优先选专用的补液盐。 - 渐进式饮食调整
发病初期可以试试“BRAT”饮食——也就是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这四种食物,它们富含果胶和膳食纤维,能帮大便成形,减轻腹泻。48小时后可以慢慢加蒸南瓜、土豆泥这些低纤维的蔬菜,但至少72小时内别碰乳制品。现在指南提醒,过早不吃东西反而会影响肠道修复,得根据自己的耐受情况慢慢加量。 - 肠道微生态管理
益生菌要在医生指导下用,有证据表明,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搭配,可能让病程缩短半天左右。如果是因为吃抗生素引起的腹泻,要和益生菌间隔2小时以上再吃。要注意,市面上益生菌产品的活菌数量差别大,冷藏保存的通常更稳定。 - 症状动态监测
建议记一下自己的排便次数、大便样子(比如是稀水还是糊状),还有有没有发烧、腹痛这些伴随症状。如果出现“三个没有”——哭的时候没眼泪、6小时没尿、意识模糊,说明脱水很严重,得赶紧去医院。如果体温一直超过39℃,持续24小时以上,可能是病菌“攻进”肠道更深层了,要去查一下病原体。
就医决策需把握三大信号层级
- 红色警报(立刻送医):拉血便、固定位置的剧烈腹痛(比如右下腹麦氏点的位置,可能是阑尾炎)、意识不清;
- 黄色预警(尽快就医):一直吐到吃不下东西、每天腹泻超过5次、症状3天了都没好转;
- 蓝色提示(重点关注):65岁以上老人或5岁以下小朋友得病,不管症状轻不轻,一出现就要赶紧找医生评估。
现在诊疗指南明确说,不要自己吃洛哌丁胺这类止泻药——过早止泻可能让病菌在肠道里留得更久,反而加重病情。如果怀疑是细菌感染,医生会根据情况让你查粪便培养。
预防措施需落实四个细节
- 食物储存记住“2小时原则”——容易坏的食物(比如剩菜、生鲜)放在室温下超过2小时,就可能有细菌滋生,要赶紧放冰箱;
- 生肉和熟菜的砧板一定要分开,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砧板区分,避免交叉污染;
- 外出吃饭尽量选能看到厨房操作的“明厨亮灶”餐厅,还要注意看餐具有没有消毒;
- 摸过宠物、上完厕所后,一定要用七步洗手法把双手彻底洗干净。
总的来说,急性肠胃炎虽然常见,但只要做好护理、及时识别危险信号、注意预防,大多能很快恢复。还要提醒的是,现在流行的“益生元食品”不是“万能药”,吃多了反而会加重腹胀;慢性胃病患者要找营养师调饮食;还有研究发现,学会管理压力能减少应激性胃肠炎复发,比如试试正念冥想、深呼吸这类方法调节情绪。平时把这些细节做到位,就能让肠胃少“闹脾气”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