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由于珠蛋白基因异常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症状在不同年龄有明显差异,婴儿期是症状开始显现的关键阶段,早期识别宝宝的异常表现对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婴儿期常见表现
1. 贫血相关信号
宝宝常慢慢出现脸色苍白且越来越严重,嘴唇、指甲床等部位会明显发白。因为红细胞带氧能力下降,还会出现吃奶费劲、吸奶没力气的情况,白天比同龄宝宝少动很多,活动量大概少三到五成。  
2. 溶血带来的问题
大概78%的宝宝在出生3-6个月会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表现为黄疸一直不退或退了又重现;92%的宝宝会有肝脾肿大,其中脾脏肿大的程度和溶血严重度有关,医生摸肋骨下缘能摸到2-5厘米的硬块。  
3. 髓外造血的表现
典型特征是肝脾肿大,同时血液里能查到有核红细胞;约65%的宝宝能听到心脏杂音,心跳比正常同龄儿快15-20次/分钟;有些宝宝还会发育迟缓,体重增长跟不上正常标准。  
4. 代谢负担重的表现
输血次数越多,越容易出现体内铁过多的情况,没规范治疗的话,2岁内可能会得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消化系统症状分阶段:初期85%的宝宝会没胃口,后期可能出现营养吸收不好的问题。  
怎么诊断地贫?
诊断主要分三步:
- 初筛:查外周血,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MCV)<72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3pg、红细胞计数>5.5×10¹²/L,要警惕;
 - 看红细胞形态:用瑞氏染色后,靶形红细胞占比>20%,且红细胞渗透脆性下降;
 - 分子诊断:用PCR技术查α-珠蛋白基因有没有缺失,或用DNA测序看β-珠蛋白基因有没有点突变。
 
我国南方地区新生儿足跟血筛查已覆盖89.6%,建议有高危因素(如父母是地贫携带者)的家庭,在宝宝3个月大时复查血红蛋白电泳;产前诊断可以用绒毛取样或羊水穿刺做基因分析。
家庭怎么管理?
家庭管理要分情况:
- 观察组:定期测血红蛋白,每3个月评估生长发育情况;
 - 输血组:按规范输血——血红蛋白<70g/L时输注,输完后维持在90-105g/L之间;
 - 去铁治疗:血清铁蛋白>1000μg/L时启动,用去铁酮或去铁胺联合治疗;
 - 营养支持:补充叶酸(每天5mg),饮食铁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8-1.0mg之间。
 
遗传咨询要点:
- 夫妻都是中间型地贫携带者,胎儿患病风险25%;
 - 重型患儿父母多是静止型携带者,要做全家基因分析;
 - 产前诊断准确率99.2%,建议孕12-16周做。
 
最新进展与防控
最新研究带来不少希望:
- 基因编辑技术修复β-珠蛋白基因突变,临床试验显示3年无事件生存率81%;
 - 新型口服去铁药让铁过载患者肝铁浓度下降幅度提升40%;
 - 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和供体匹配度有关,HLA全相合者5年生存率89%。
 
我国实施三级预防体系后,重型地贫出生率下降62%——婚前筛查覆盖率每提高10%,重型宝宝出生风险降低4.3个百分点。建议高发地区育龄人群把地贫筛查纳入常规孕前检查。
总的来说,地贫是可防可治的遗传性疾病,婴儿期是发现症状的关键阶段,通过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和分层管理,能有效改善预后。同时,孕前、产前筛查和遗传咨询是降低重型地贫的重要手段,高发地区家庭一定要重视。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基因编辑、新型去铁药等方法也给患者带来更多希望,科学应对就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