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长时间受压导致的局部缺血损伤,是长期卧床患者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当身体某个部位承受的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关闭压(大约32毫米汞柱),并且持续2小时以上时,微循环的血流就会中断,慢慢引发不可逆的组织损伤。国际压力性损伤咨询委员会(NPUAP)最新分类标准将压疮分为1-4期、深部组织损伤及不可分期六种类型,其中3期及以上损伤会累及皮下组织,此时感染风险会大幅上升。
压疮进展的临床评估体系
1. 组织损伤分级标准
- 1期:表皮没破,但出现不会变白的红斑,局部皮肤温度升高
- 2期:部分皮肤层缺失,创面是浅表的开放性伤口
- 3期:全层皮肤都破了,能看到皮下脂肪,但没伤到肌肉
- 4期:组织破坏范围大,能看到肌肉、肌腱甚至骨头
- 深部组织损伤:皮肤可能完整也可能破了,局部持续出现深红、深褐或紫色
- 不可分期:创面被腐肉或焦痂盖住,没法判断损伤深度
2. 感染扩散的预警信号
- 局部表现:伤口周围红肿超过2厘米、有脓性分泌物或恶臭味
- 全身反应:体温异常(超过38℃或低于36℃)、心率超过90次/分钟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量异常、C反应蛋白超过100毫克/升
- 影像学提示:B超或磁共振(MRI)显示深部组织有积液
3. 影响愈合的危险因素
- 营养差:血清白蛋白低于35克/升,伤口愈合变慢的风险增加2倍多
- 代谢乱: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超过8%,愈合速度会慢60%
- 体位不当:没采用30度侧卧位减压,压力分散效果差40%
多维度干预方案
1. 压力分散技巧
- 用交替式气垫床,把身体与床接触的压力降到12毫米汞柱以下
- 每2小时翻一次身,配合30度侧卧位(避免直接压着骨头突出处)
- 骨头突出的部位(比如骶尾、髋部)用硅胶减压垫,脚后跟用悬浮方式固定
2. 伤口处理方法
- 1-2期:用水胶体敷料保持伤口湿润,促进自然愈合
- 3期及以上:用含银离子的抗菌敷料控制伤口细菌数量
- 深部损伤:结合酶解清创(溶解坏死组织)和负压引流,帮助肉芽生长
3. 营养支持要点
- 蛋白质: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2-1.5克(比如60公斤的人每天吃72-90克)
- 微量营养素:每天补充100毫克维生素C、15毫克锌
- 液体: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保证皮肤和组织的血液供应
4. 多学科配合重点
- 康复:每天做4次关节活动训练(比如伸腿、弯胳膊),改善局部循环
- 伤口护理:由专业护士按标准检查伤口(比如每天测大小、看渗液)
- 感染处理:发现红肿、流脓等迹象,2小时内找医生启动抗生素治疗
临床处理流程
发现皮肤异常(比如发红、破皮)时,立刻按三步处理:
- 先解压:马上移开压迫的东西(比如枕头、靠垫),避免继续受压
- 评风险:看伤口深度、渗液多少、有没有感染(比如有没有脓)
- 做处理:1-2期先做好基础护理(比如保持皮肤干燥、按时翻身);3期及以上要找专科护士或医生做清创、用抗菌敷料
临床研究发现,规范做好压力分散、营养支持和感染监控的综合方案,能让重度压疮相关死亡率下降68%。特别要提醒的是,任何伤口处理都要在医疗团队指导下做,别自己用非处方药或传统偏方(比如涂牙膏、撒药粉),避免加重损伤。
预防压疮建议用“双时钟法”:每2小时用闹钟或护理仪提醒翻身,每天早晚仔细检查皮肤(重点看骶尾、髋部、脚后跟),每周记录吃了多少蛋白质、维生素,还有体重变化。要明确的是,压疮不是衰老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而是反映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系统干预(比如按时翻身、补充营养),绝大多数压疮都能预防和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