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糖尿病要控制血糖,却容易忽视糖尿病足溃疡这个“隐形杀手”。全球每20秒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因足部问题面临截肢的悲剧,而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病率达8.1%,糖尿病足溃疡的现状不容乐观。前段时间就有一位患者,平时不太在意足部护理,一次脚底起了个小水疱没当回事,结果最后发展到不得不截肢,让人十分惋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系统了解糖尿病足溃疡,学会科学预防、早期识别和正确应对。
糖尿病足溃疡咋形成?早期咋识别?
- 发病机制大揭秘:糖尿病足溃疡的形成主要和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这三个因素有关。神经病变会让足部感觉减退,患者可能受了外伤都察觉不到。血管病变则会导致供血不足,组织的修复能力也跟着下降。一旦皮肤破了,细菌就容易入侵引发感染。就像前面提到的患者,脚底水疱没及时处理,细菌感染后就发展成了感染性溃疡。
- 早期症状早知道:神经受损的信号有麻木、刺痛、踩棉花感,而且这些症状在夜间往往会加重。如果出现足部发凉、皮肤苍白或发紫、间歇性跛行,那可能是血管出问题了。要是发现足部有破溃、渗液、红肿热痛或者有异味,这就是紧急预警信号,必须马上就医。
- 忽视后果很严重:数据显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截肢率高达22.4%,1年内死亡率为11%。所以,及时干预真的非常紧迫。
科学预防与治疗,全流程指南来啦!
- 预防措施实操细节
-
足部日常护理:每天都要检查足底和趾缝,看看有没有伤口、水疱等。用37℃的温水泡脚,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泡完后用柔软的毛巾擦干,然后在除趾间外的部位涂抹保湿霜。选袜子要选无接缝的纯棉袜,鞋子要选减压鞋,千万别赤足行走。
- 温度监测与减压技巧:可以在家用红外测温仪监测双足温差,如果温差大于2.2℃,就要去医院看看。还可以使用足垫来分散压力,避免长时间站立。
-
- 治疗阶段配合要点
-
创面处理:清创一定要让专业医护人员来操作,自己可别随便挑破水疱。新型敷料如水凝胶、泡沫敷料等,不同的敷料有不同的适用场景,要听医生的安排。
- 药物与康复运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专家共识(2024)》推荐了一些药物方向。运动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像踝泵运动、直腿抬高等非负重训练就很适合。
-
- 家庭护理与环境调整
-
环境调整:把家里的空气湿度控制在40%-60%,可以用加湿器,这样能预防皮肤皲裂。还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生物力学评估,定制合适的治疗鞋具。
- 心理调适:可以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情绪,别因为害怕运动就长期卧床,不然会导致肌肉萎缩。
-
结语:糖尿病足溃疡可防可控!
糖尿病足溃疡其实是“可防可控”的。大家一定要把每日足部自查、血糖管理、科学运动这三点结合起来。建议患者建立个性化健康管理计划,比如制定“足部检查日历”、设置血糖监测提醒,并且定期复诊。有一位患者,发现足部有早期症状后,马上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干预,最后成功避免了截肢。所以,大家一定要行动起来,守护好自己的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