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患者因为身体受到强烈应激刺激,容易引发胃肠道黏膜损伤(即“应激性溃疡”),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出现出血等并发症,因此科学防控对降低风险至关重要。接下来从预防、护理、出血处理等方面,梳理应激性溃疡的核心防治要点。
药物干预:同时“止酸”与“修黏膜”
应激状态下,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会受损,同时胃酸分泌增多,形成“屏障破、胃酸蚀”的恶性循环——重症患者中,35%-50%会出现应激性溃疡。药物治疗需兼顾两方面:一类是质子泵抑制剂(PPI),比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能抑制胃里的“胃酸开关”(胃壁细胞的H+/K+-ATP酶),让胃内pH保持在4以上,避免胃酸继续腐蚀黏膜;另一类是胃黏膜保护剂,比如铝碳酸镁可中和胃酸并在黏膜表面形成“物理保护层”,枸橼酸铋钾则会覆盖溃疡面形成“生物膜”,保护效果能持续3天。
重症护理:从体位到环境的全面防护
神经重症患者的护理需构建系统防护:
- 体位管理:采取30°半卧位,既能降低颅内压(减轻脑部压力),又能减少胃内容物反流(避免胃里的东西倒回食道刺激黏膜);
- 营养支持:饮食要循序渐进——从肠内营养制剂开始,逐步过渡到米汤、藕粉等流质,再到半流质食物,期间要观察有没有腹胀、肠鸣音是否正常(判断胃肠道功能);
- 环境调控:病房保持22-25℃、湿度50%-60%,同时控制噪音(比如说话小声、仪器音量调低),创造有利于身体恢复的舒适环境。
出血监测与处理:早发现、早止血
消化道出血的信号很明确——黑便(像柏油一样)、呕血(咖啡色或红色),或验血发现血红蛋白“越查越低”。此时要做好双重监测:
- 胃液观察:通过胃管定时抽胃液,看颜色(咖啡色/红色提示出血)、量多少,以及pH值(判断胃酸是否过多);
-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追踪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指标,确保循环稳定。
内镜是止血的“一线手段”,常用方法有三种:
- 热疗止血:比如氩离子凝固(APC)能在3秒内封闭出血血管,热探头适合处理看得见的血管残端;
- 注射+夹闭:局部注射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再用“血管夹”夹住出血点,止血成功率可达92%;
- 联合策略:血管夹+注射疗法一起用,能把再出血率控制在5%以下,术后还要用PPI维持治疗。
多学科协作:让救治更高效
应激性溃疡不是“单一器官问题”,需要多学科配合:
- 急诊快速评估:受伤后90分钟内,完成颅脑损伤评分(GCS,分数越低伤越重)、内镜检查,同时判断出血风险;
- 各科分工协作:神经外科负责调控颅内压(比如用药物或手术降颅压),消化科制定内镜止血方案,重症医学科维持循环稳定(比如输液、调整血压);
- 效果看得见:标准化流程能让患者死亡率下降18%,平均住院日缩短4.2天。
预防关键:抓住“24小时窗口期”
对于重度颅脑损伤(GCS≤8分,意识不清)的高风险患者,预防要赶在“伤后24小时内”:
- 早用药物:早期用PPI能让溃疡发生率下降67%;
- 动态调整:用胃液pH监测指导用药,避免停药后胃酸“反跳”(突然增多);
- 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是否需要机械通气、凝血功能好不好等情况,调整预防策略(比如凝血差的患者更注重黏膜保护)。
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防治,核心是“早预防、早监测、多学科配合”。把握好24小时预防窗口期,做好体位、营养等日常护理,及时识别出血信号,就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帮助患者更快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