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牙科技术进步很快,但临床数据显示,约5%-8%做过根管治疗的人,可能会在术后出现根尖区持续疼痛或不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疼痛的原因,以及该怎么正确应对。
为什么会疼?这些原因要清楚
- 根管里还有残留细菌
牙齿的根管系统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显微镜下能看到它是三维网状的“复杂管网”,约30%的牙齿还有侧支根管(主根管旁边的小分支)。如果治疗时没彻底清理这些侧支或根尖三角区,残留的细菌会慢慢引发慢性炎症,做影像检查时能看到根尖区骨质被破坏的阴影。 - 治疗时不小心刺激到周围组织
做根管预备(清理根管)时,如果器械不小心超出根尖孔,可能会戳到根尖周围的组织,引发急性炎症。有研究发现,约15%的人会因此出现短期疼痛——比如咬东西时疼,这是因为体内前列腺素E2水平升高导致的,一般72小时内会自己缓解。 - 药物刺激了根尖组织
有些含酚类的根管封药,可能会对根尖组织产生化学刺激,引发炎症(也就是“化学性根尖周炎”)。2023年临床数据显示,这种情况发生率约12%;而现在用的新型生物活性材料(比如三氧化矿物凝聚体,简称MTA),能把刺激反应降到3%以下,更安全。
出现这些症状,赶紧去复查
如果补牙后出现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别硬扛,一定要及时回医院:
- 持续性钝痛超过72小时,没缓解;
- 咬东西时突然刺痛;
- 根尖附近的牙龈上长了小脓包(医学上叫“窦道”);
- 轻敲牙齿时感觉特别敏感;
- 面部肿胀越来越严重,扩散到其他部位。
规范应对:这样处理才有效
- 先做精准影像检查
要明确疼痛原因,首先得做三维锥形束CT(CBCT)——它能像“透视眼”一样看清根尖病变的范围,诊断准确率高达92%;而普通X线片只能看出直径2mm以上的骨质破坏,容易漏诊。 -
分阶段解决问题
- 急性期先缓解症状:用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疼痛(不用随便吃抗生素);
- 根管再治疗:如果是残留细菌或没清理干净的根管,需要在显微镜下重新清理,成功率约85%;
- 外科手术:如果再治疗没效果,可能要做根尖显微手术,直接处理根尖的病灶;
- 材料升级:2024年指南推荐用生物陶瓷类材料充填根管,对组织刺激更小。
-
术后护理不能少
- 24小时内别用患侧咬硬物,避免碰到受伤的根尖;
- 用0.12%的氯己定含漱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 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监控恢复情况;
- 根管治疗完成后30-60天内,及时做牙冠修复——不然牙齿会变脆,容易裂开。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这些事要做好
- 选有显微设备的专科医生:显微镜能帮医生看清根管细节,减少残留感染的风险;
- 治疗前做CBCT:提前评估根管系统的复杂程度,避免漏诊侧支根管;
- 用橡皮障隔离:治疗时用橡皮障把患牙罩起来,防止口水和细菌污染根管;
- 根管治疗后及时修复:补好牙齿或做牙冠,避免牙齿因失去营养变脆,再次受伤。
牙齿持续疼痛不是“小问题”,提示根尖可能有潜在病变,一定要记住“三不原则”:不压迫患牙(别用它咬东西)、不局部热敷(会加重肿胀)、不拖延就医(越拖问题越严重)。建议大家每年做2次口腔检查,早发现牙髓问题早处理——只要诊疗规范、护理到位,就能有效降低根尖周炎的复发风险,让牙齿更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