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妈妈因为体内激素变化,口腔里的菌群平衡容易被打破,口腔问题比平时更常见。研究显示,哺乳期牙龈炎的发生率能达到60%-70%,得牙周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40%左右。这些问题不只是让妈妈牙龈肿痛、出血,牙周里的有害细菌还可能通过亲吻、喂食等亲密接触传给宝宝,影响宝宝口腔菌群的建立,所以得特别重视。
牙结石是口腔健康变糟的早期信号。它其实是变硬的菌斑——平时没刷干净的细菌团块,时间长了会和唾液里的钙磷矿物质结合,变成硬硬的结石。牙结石的表面很粗糙,会粘更多有害细菌,这些细菌产生的物质会破坏牙周组织的保护屏障,比如让牙龈更容易出血、牙周袋变深。哺乳期妈妈的牙周袋平均会比平时深0.3-0.5毫米,牙龈出血的情况也更明显,这说明得赶紧加强局部清洁。
超声波洁牙是处理牙结石的有效方法。它用28-40千赫的高频振动,通过气泡破裂的力量把龈上的牙结石和龈下的菌斑震下来。现在的洁牙设备都有水循环冷却系统,能把温度控制在40-43℃,不会太烫或太凉;再加上改良的侧面加压技术,让牙本质小管暴露的风险降到5%以下,不会伤到牙齿。而且临床研究证实,规范的洁牙操作不会影响奶量,也不会改变乳汁里的免疫球蛋白A(保护宝宝的重要成分),反而能减轻牙周炎症,让妈妈舒服点。
要守护哺乳期口腔健康,得遵循这几个核心原则:
- 定期找医生维护:建议每8-12周去查一次牙周,医生会用“探诊出血指数(BOP)”看看炎症控制得怎么样;
- 日常护理要个体化:用改良巴氏刷牙法(把牙刷斜45度刷牙龈沟),再配合牙间刷或牙线清理牙缝;每天可以用菌斑显示剂(能染色没刷干净的菌斑)看看自己刷得够不够仔细;
- 补充营养支持:每天吃200毫克维生素C(比如新鲜水果),适量多吃含钙的食物(比如牛奶、豆制品),维持牙槽骨的代谢平衡,不让骨头变松。
哺乳期做洁牙或牙周治疗,还有几个要注意的点:
- 选奶排空的时候去:比如哺乳后1-2小时,这时候乳房不胀,治疗时更舒服;
- 治疗体位选30度半卧位:不要躺平,减少头晕、恶心的情况;
- 术后立刻用脱敏牙膏:如果牙齿有点酸,用脱敏牙膏能缓解;必要时可以用0.12%氯己定含漱液漱口,帮助杀菌;
- 要是一直出血:用明胶海绵压在出血的地方,一般就能止住。
关于哺乳期洁牙,很多妈妈有误区,得澄清一下:
- “洁牙会让牙齿松动”:其实是牙结石把牙齿“包”住了,去掉结石后,牙根本来的样子露出来,不是牙齿松了;
- “哺乳期不能用冷水,洁牙会刺激”:现在的洁牙设备都能调温度,不会用冷水刺激;
- “洁牙后牙缝变宽”:其实是牙结石把牙缝填满了,去掉后牙缝回到原来的样子,不是洁牙造成的。
如果想更细致地保护口腔,还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 每周用2次0.12%氯己定含漱液:能控制菌斑再生,减少牙结石再长;
- 晚上戴定制咬合垫:如果哺乳期压力大、爱磨牙,咬合垫能保护牙齿,不让牙齿磨得太厉害;
- 每季度查一次唾液pH值:正常范围是6.2-7.0,太酸或太碱都容易长细菌;
- 用含氟牙膏:氟能强化牙釉质,让牙齿更抗酸,减少蛀牙。
哺乳期是特殊时期,但口腔健康不用“忍”。只要做好定期检查、正确清洁、避开误区,既能解决自己的口腔问题,也能减少细菌传给宝宝的风险,让妈妈和宝宝都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