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偶尔流鼻血,很多人觉得是“上火”或挖鼻子弄的,但如果频繁、莫名流鼻血,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背后可能藏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这些血液系统问题,得重视起来。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止血小卫士”被自己人攻击了
我们的血液里有群“止血小卫士”叫血小板,平时鼻子里的毛细血管破个小口子,它们会立刻抱团堵上。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免疫系统“犯了糊涂”,把血小板当成“外来敌人”不断攻击,导致血小板越变越少。有些患者是因为感染幽门螺杆菌、打疫苗等诱因,引发这种免疫紊乱。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时,鼻腔里的毛细血管就像“没了守门员”,哪怕没碰没撞,也会自己慢慢渗血。
白血病:骨髓里的“坏细胞”占了“造血工厂”
我们的骨髓是“造血工厂”,正常情况下会有序生产红细胞(运氧)、白细胞(杀菌)、血小板(止血)。但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里,长了一群“坏细胞”(白血病细胞),这些“叛军”不仅占了工厂的位置、抢营养,还会破坏血管壁弹性。有研究发现,约35%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一开始就会出现黏膜出血,其中68%都是流鼻血。更危险的是,这些“坏细胞”可能跑到鼻腔里,导致嗅觉减退——这其实是身体在发“预警信号”。
血友病:凝血的“多米诺骨牌”少了关键块
凝血是个“多米诺骨牌游戏”,需要13种“凝血因子”依次接力才能完成。血友病分两种:A型缺凝血因子Ⅷ,B型缺因子Ⅸ,就像多米诺骨牌少了关键一块,凝血过程断了链。约1/3的血友病患者不是遗传来的,而是自己基因突然突变。有些孩子从小就“碰一下就青、流很久血”,但轻型患者可能到成年后,因为拔牙、做手术等创伤,才发现自己有这个问题。
流鼻血的“危险信号”,你得会看
不是所有流鼻血都要慌,但如果有这4种情况,别不当回事:
- 莫名出血:没有外伤、也不是干燥环境刺激,突然就流鼻血;
- 频繁发作:一个月流3次以上,还伴着牙龈渗血、皮肤瘀斑(像被打了一样的青块);
- 出血量多:一次流的血能浸透2个拇指大小的棉球(大概5ml);
- 成年首发:以前从没频繁流鼻血,成年后突然开始,要特别警惕。
流鼻血时,正确做这3步
- 紧急止血:低头前倾(别仰头,不然血会流进喉咙呛到),用食指和拇指捏紧两侧鼻翼,持续10分钟,一般能止住;
- 调整环境:家里用加湿器把湿度保持在50%-60%,别挖鼻子、揉鼻子,避免刺激鼻腔黏膜;
- 准备就医:记好每次出血的时间、次数,有没有伴随牙龈出血、身上瘀斑等症状,带好最近吃的药清单(比如有没有吃抗凝药),方便医生判断。
去医院要查这些,帮你找“病根”
医生会根据情况开这些检查,弄清楚流鼻血的原因:
- 血常规:重点看血小板数量(正常125-350×10⁹/L)和形态,有没有太少或变形;
- 凝血功能:查PT、APTT、TT、FIB四项,评估内外凝血通路有没有问题(比如血友病会有异常);
- 免疫检查:查抗血小板抗体、狼疮抗凝物,排除免疫系统“攻击”血小板的情况;
- 影像学检查:如果怀疑鼻腔血管有结构问题(比如血管瘤),可能做鼻窦CT血管造影。
这些人流鼻血,更要警惕
有些人群流鼻血,背后的原因可能更特殊,得额外注意:
- 孕妇:频繁流鼻血要查是不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可能影响母婴健康;
- 糖尿病患者:要区分是不是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病变,让鼻腔黏膜变脆容易出血;
- 高血压患者:流鼻血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因为血压高会让血管弹性下降,容易破裂;
- 儿童:如果从小就“碰一下就出血”,要警惕血友病(轻型可能成年才发现)。
总之,偶尔流鼻血可能是小问题,但如果频繁、莫名流鼻血,别不当回事——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得去查一查血液系统有没有问题。早识别危险信号、早去医院检查、早处理,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毕竟,小症状里可能藏着大问题,重视起来才是对自己健康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