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上反复出现红肿、发硬且疼痛的硬块时,要警惕鼻疖肿——这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局部感染性疾病,虽然看似“小毛病”,但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严重风险。有研究显示,约15%的鼻部感染患者因错误处理导致感染扩散,部分还会出现并发症。
为啥会得鼻疖肿?
鼻部皮肤有很多毛囊和皮脂腺,加上面部经常活动,容易藏污纳垢。主要诱发原因有这几个:
- 小伤口惹的祸:挖鼻孔、拔鼻毛弄出的微小创口,给细菌打开了“入侵通道”;
- 屏障被破坏:长期待在粉尘多的环境,或者过度用鼻腔护理产品,把鼻部皮肤的保护屏障搞坏了;
- 免疫力下降:疲劳、压力大,或者有慢性病(比如糖尿病),导致局部抵抗力变弱。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它产生的毒素会快速破坏皮肤组织。而且鼻部菌群失衡的人,鼻疖肿更容易反复长。
鼻疖肿的发展过程
典型的发病会分四步:
- 初期(1-3天):局部红、肿、热、疼,能摸到硬邦邦的小疙瘩,一般不到1厘米大;
- 化脓期(4-7天):硬块中间长出黄白色的脓头,疼得更厉害,可能还会发烧、没力气;
- 破溃期(8-10天):脓自然流出来后,疼和肿会慢慢减轻,留一段时间的色素沉着(皮肤变黑一点);
- 愈合期(2-3周):皮肤慢慢修复好,少数人可能留小疤。
如果出现发烧、面部肿胀扩散,说明感染可能突破了局部防线,得赶紧处理。
正确处理方法
- 早期干预别等:还没化脓的时候,可以用抗生素软膏涂抹,配合温毛巾敷(温度别太高,避免烫伤),帮助炎症吸收;
- 物理治疗帮忙:在医生指导下做红光照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消肿;
- 有脓别自己挤:长出脓头后,绝对不能用手挤!得让医生用无菌工具切开排脓,避免感染扩散;
- 保持鼻腔湿润:用生理盐水喷鼻子,维持鼻腔黏膜健康,别让皮肤太干;
- 增强局部抵抗力: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帮助皮肤修复,提高免疫力。
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比如长期吃免疫抑制剂的),要尽早就医——你们的感染扩散速度会比普通人快很多。
为啥说鼻疖肿“危险”?
鼻子属于面部“危险三角区”,因为这里的静脉没有静脉瓣(像“单向阀门”,防止血液倒流)。如果不当处理(比如挤压),细菌会顺着静脉“跑”:
- 跑到眼眶:引发眶周感染,出现眼睛红肿、视力下降;
- 跑到脑部海绵窦:导致化脓性海绵窦静脉炎,可能出现头痛、呕吐、昏迷;
- 引发全身感染:严重时会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
临床上因挤压导致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有的需要住院治疗,治疗周期会明显延长。
怎么预防鼻疖肿?
- 改坏毛病:用生理盐水洗鼻子代替挖鼻孔、拔鼻毛;
- 护好鼻部皮肤:干燥季节用保湿霜抹鼻翼,别让皮肤干裂;
- 少吃“出油”的食物:高糖、高脂的食物(比如奶茶、炸鸡)会让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容易堵毛囊,尽量少吃;
- 早发现早处理:红肿超过3天还没消,或者越来越疼,赶紧去医院;
- 防环境中的细菌:粉尘多的地方戴口罩,避免细菌附着在鼻部皮肤;
- 个人用品分开:毛巾、枕头巾要自己用自己的,患者的贴身物品要单独消毒(比如用开水烫)。
鼻疖肿虽然常见,但“位置特殊”——在危险三角区里,处理不当可能“小毛病变大事”。记住三个关键词:别挤、早治、防感染。平时改掉挖鼻的坏习惯,注意鼻部皮肤护理,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如果出现红肿疼超过3天、发烧、脸肿,一定要及时找耳鼻喉科医生,千万别硬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