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头部结构里,鼻咽部(鼻子后面、喉咙上方的位置)和中耳之间有一条特殊的管道——咽鼓管,大概3.5厘米长。它主要负责两件事:一是调节中耳里的气压,二是把中耳的分泌物引流出来。可一旦鼻咽部发炎,局部黏膜会肿胀,直接影响咽鼓管的正常功能,这就是很多人出现耳闷的原因。
耳朵闷是怎么来的?主要有三个原因
1. 管道被堵了
鼻咽部发炎会让黏膜肿起来,挤压咽鼓管的管腔,导致它没法正常通气。管腔一堵,中耳里的气体慢慢被吸收,形成负压,就会把鼓膜往里面吸,产生耳闷胀感——这和坐飞机升降、快速爬高下山时,气压变化引起的耳朵闷是一样的道理。
2. 炎症扩散过去
鼻咽部的炎症因子还会沿着黏膜往咽鼓管里跑,引起局部渗出反应。时间长了,中耳腔可能会积水,很多急性鼻咽炎患者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3. 调节功能坏了
正常情况下,我们吞咽时咽鼓管会定期打开,保持中耳压力平衡。但黏膜肿了之后,咽鼓管没法顺利打开,这种生理性的压力调节机制就失效了,像机器故障一样,会导致持续性耳闷。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检查
如果单侧耳朵闷,同时有下面这些表现,一定要及时找专业医生:
- 耳闷持续超过72小时还没缓解;
- 伴随听力下降或耳鸣;
- 耳朵里有异常分泌物;
- 明显耳痛或发烧。
分阶段应对,帮咽鼓管“重启”
1. 急性期:先缓解肿胀
用生理盐水冲鼻子能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冲的时候身体要前倾,避免冲洗液流回喉咙。另外,家里湿度保持在45%-60%,有助于黏膜上的纤毛恢复功能,帮咽鼓管“打通”。
2. 功能恢复:试试捏鼻鼓气法
可以用“捏鼻鼓气”辅助打开咽鼓管,但要注意力度别太大。具体做法是:闭上嘴,捏住两侧鼻翼,慢慢用力鼓气,让鼻腔内压力稍微升高,感觉耳朵里有“噗”的一声就行(如果鼓气时耳朵疼,就别再做了)。
3. 预防复发:做好日常防护
过敏季节出门戴口罩,避免呼吸道受刺激;工作间隙多做吞咽动作,锻炼咽鼓管的开放功能;饮食里加一些有抗炎作用的食物(比如深海鱼、新鲜蔬菜)。另外,家里的加湿器要定期清洁,避免细菌滋生,保持呼吸道环境健康。
这些事千万别做
耳朵闷的时候,别自己掏耳朵、用棉签捅耳道,也别乱滴东西——这些行为可能会加重黏膜肿胀,甚至损伤鼓膜。建议先去医院用专业设备评估咽鼓管功能,必要时做鼻内镜检查,明确病因;如果是慢性耳闷(超过3个月),最好找耳鼻喉科、呼吸科等多学科医生一起制定方案。
总之,咽鼓管是连接鼻咽部和中耳的“通道”,鼻咽部发炎是耳闷的常见诱因。了解它的发病逻辑,做好分阶段管理和预防,就能帮我们远离这种不适。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别硬扛——早干预才能早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