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清鼻咽炎和咽喉炎,得先说说它们的“位置”——鼻咽部在鼻腔后面、软腭上方,是空气进入身体的“第一道过滤站”,负责把吸进来的空气变温、变湿润;咽喉部包括口咽、喉咽和喉部,既要管呼吸、说话,还要帮我们吞咽食物。正因为位置和功能不同,这两个部位发炎时,症状和应对方法也不一样。
鼻咽炎 vs 咽喉炎,症状差别要认清
如果炎症“盯”上鼻咽部,主要是鼻子的不舒服:总觉得鼻子堵得慌,有黏黏的鼻涕,有的还会觉得鼻咽部发干、发烫,天干或吹空调时更难受。要是这些症状超过3个月没好,得警惕慢性鼻咽炎。
而慢性咽喉炎的典型表现是“嗓子总不清爽”:一直咽干、咽痒,大概7成人会有“喉咙里像卡了个东西”的“梅核气”感——空腹时特别明显,吞口水或吃饭后会轻一点。很多人是胃食管反流引起的,晚上躺下来症状会更重。
教大家个简单自测法:含一口水慢慢咽下去,如果喉咙刺痛,问题可能在口咽或喉部;捏着鼻子鼓气,如果鼻咽部胀痛,更倾向于鼻咽炎。不过要注意,约1/3的人会同时有两种症状,得靠医生检查才能确诊。
这些常见习惯,正在悄悄伤呼吸道
现在很多日常行为,都会“刺激”鼻咽和咽喉:
- 电子烟:它的气溶胶会持续伤害鼻咽黏膜,研究发现比传统烟草的致炎作用还强;
- 长期戴口罩:会让咽喉的小环境变闷、变干,慢性炎症风险明显上升;
- 中央空调:里面的微生物污染,是鼻咽和咽喉的“双重刺激源”;
- 饮食:吃辣太多会破坏咽喉黏膜的保护屏障,风险比平时高4成;喝碳酸饮料多了,反流性咽喉炎的人越来越多;
- 睡眠呼吸障碍:比如打呼噜厉害的人,气流反复冲击鼻咽部,得病风险比普通人高很多。
出现症状别硬扛,先自查再找医生
如果不舒服,先试试这2步:
- 记“症状日记”:写下发作时间(比如早上起床、吃辣后)、持续时长、有没有诱因(比如受凉、熬夜),帮自己和医生找原因;
- 调整环境:家里用空气净化器,能减少65%的刺激症状;湿度保持在50%左右(用加湿器或放盆水),能缓解黏膜干燥。
要是调理2周还没好,一定要去看医生。医生会用内窥镜看黏膜充血范围、淋巴组织增生情况,再结合鼻腔气体成分、咽喉酸碱平衡检查,让诊断更准确。
长期养喉咙,做好这几件小事
想要减少复发,日常管理要做细:
- 鼻腔保湿:觉得鼻子干时,用生理盐水喷雾喷一喷,这是基础防护;
- 调整说话方式:用胸腹式呼吸(像唱歌那样),别扯着嗓子喊,减轻声带负担;
- 饮食护嗓:多喝绿茶,里面的天然抗炎成分能降低复发风险;少吃辣、少喝碳酸饮料;
- 睡好防反流:把床头垫高10-15厘米,减少胃里的东西反流到咽喉;
- 电子设备使用者:每工作1小时,起来放松下眼睛,顺便喝口水或用喷雾给咽喉补水;
- 避污染:别长时间待在雾霾、二手烟环境里,出门戴口罩做好防护。
总的来说,鼻咽和咽喉的炎症和位置、环境、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早识别症状、及时调整,长期做好保湿、饮食和睡眠管理,就能有效预防复发,让呼吸道更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