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感冒鼻炎发作时,明明凑近饭菜却闻不到香味;支气管炎咳嗽厉害时,连花香都没了感觉——其实这不是鼻子“变迟钝”,而是鼻腔、呼吸道的问题干扰了嗅觉信号的传递。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哪些常见情况会影响嗅觉,以及怎么科学应对。
鼻腔堵了,气味分子“跑不到”嗅区
鼻子是嗅觉的“第一道门”,通气好不好直接决定气味分子能不能到达负责闻味的“嗅区”(鼻子深处专门感知气味的区域)。比如慢性鼻炎急性发作时,鼻黏膜会充血肿胀,鼻甲变大,再加上黏糊糊的分泌物堵在鼻道里,相当于给气味分子设了“双重关卡”——就像高速公路遇到三级堵车,车(气味分子)根本开不过去。有研究显示,当鼻阻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嗅觉功能会明显下降。
咳嗽的“压力波动”,打乱嗅觉工作
支气管炎引发的频繁咳嗽,会让胸腔内的压力突然升高,这种压力波动会顺着连接喉咙和鼻腔的管道(咽鼓管)传到鼻子里,导致鼻腔内压力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比如剧烈咳嗽时,鼻咽部的压力能达到80-120 cmH₂O,差不多像潜到3-4米深的水里时承受的水压。这种忽高忽低的压力会干扰嗅觉细胞的正常活动,让嗅觉信号没法顺利传到大脑,自然就闻不到味了。
鼻窦“积脓”,炎症伤到嗅区
鼻子旁边的鼻窦(空腔)和鼻腔黏膜是连在一起的,如果鼻窦的自然开口因为炎症肿起来堵住了,窦腔里会积脓一样的分泌物,形成高压环境。这种压力会把炎症因子“推”到嗅区——比如急性鼻窦炎患者,嗅区的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比健康人高3倍多,这些炎症因子会直接伤害嗅区的黏膜细胞,影响嗅觉。
这些“隐形因素”也在伤嗅觉
除了上面的问题,还有些因素会悄悄影响嗅觉:比如感冒病毒会直接攻击嗅觉黏膜里的“支持细胞”,让负责闻味的神经细胞得不到营养;长期抽烟的人,鼻腔里的尼古丁会抑制帮助嗅觉神经修复的细胞生长;有些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还会干扰嗅觉细胞的信号传递,影响对气味的辨别能力。
科学应对嗅觉问题,这样做更有效
- 先查清楚“结构问题”:想找到嗅觉下降的原因,先做鼻内镜或CT检查——鼻内镜能发现大部分鼻中隔偏曲导致的嗅区堵塞,冠状位CT能准确识别嗅区黏膜的病变,帮医生找准问题。
- 按阶梯用药物:局部糖皮质激素能减少鼻黏膜的炎症细胞浸润,黏液促排剂能让鼻纤毛摆动更有力,提升分泌物的排出速度,改善通气。
- 控制环境很关键:家里湿度保持在40%-60%,能让鼻黏膜的纤毛更高效地清理分泌物;定期清洗空调滤网,降低空气中的过敏原载量,减少对鼻黏膜的刺激。
- 调整睡姿减刺激:睡眠时把头部抬高15°(比如多垫个枕头),能降低鼻咽部后向气流的速度,减少分泌物往嗅区流,减轻刺激。
- 补充营养帮修复:每天补220mg葡萄糖酸锌,能稍微改善嗅觉敏感度(比如T&T检测提升0.5个等级);如果缺维生素A,补充后嗅黏膜的修复细胞会更活跃,有助于恢复。
其实嗅觉受影响大多和鼻腔通气不畅、炎症刺激、压力波动有关,只要找准原因,通过检查明确问题、合理调整生活习惯或用药,很多情况都能慢慢改善。如果长期闻不到味,千万别不当回事,及时去耳鼻喉科就诊,早干预才能早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