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和鼻窦是呼吸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炎症关系密切,但很多人初诊时容易混淆,掌握它们的区别对规范应对很有必要。
发病位置:炎症的“主战场”不同
鼻腔是呼吸的“前端通道”,内部黏膜布满血管和腺体,就像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当过敏原、病毒或灰尘颗粒刺激时,黏膜会水肿、分泌增多,这就是鼻炎的核心表现。鼻窦是鼻腔周围的含气骨腔,分为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四组,黏膜和鼻腔相连但有独立的通气引流通道——相当于鼻腔的“周边腹地”。如果鼻炎没控制好,炎症突破鼻腔防御、堵住窦口,形成封闭的感染灶,就会发展成鼻窦炎。临床中,这种“鼻炎引发鼻窦炎”的情况占急性鼻窦炎的83%。
症状表现:从“阵发性”到“持续性”的差异
鼻炎的症状多是“一阵一阵”的:比如连续打喷嚏(每次至少3个)、流清水样鼻涕、鼻子痒,过敏性鼻炎还常伴随眼睛发红、流泪;如果长期用鼻子喷的收缩血管药,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鼻窦炎的核心症状是“持续存在”:流浓稠的黄脓鼻涕、脸上有压迫感或疼痛(前组鼻窦炎会让额头/脸颊疼,早上更明显;后组则是后脑勺隐痛、耳朵深处不适),还有嗅觉下降——比如闻不到饭香或花香。
致病原因:炎症的“驱动引擎”不一样
鼻炎的诱因很杂: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会引发身体的过敏反应;长期吸PM2.5等污染空气,会损伤鼻腔黏膜的保护屏障;鼻病毒等感冒病毒感染,也会诱发急性鼻炎。鼻窦炎的发生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堵”——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导致鼻窦通气口被堵(占慢性鼻窦炎的58%);二是“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形成“生物膜”,引发化脓性炎症。研究发现,鼻腔黏膜纤毛的清除能力下降到每分钟不到5毫米时,得鼻窦炎的风险会增加4倍多。
交互影响与应对提醒
鼻炎和鼻窦炎常常“互相连累”:76%的急性鼻窦炎患者之前有鼻炎病史,43%的慢性鼻炎患者做鼻窦CT会发现黏膜增厚。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警惕:单侧症状持续超过10天、嗅觉明显减退(比如Sniffin'测试到T1级以下)、头痛伴随神经放射(比如连到眼睛或牙齿),需及时做鼻内镜(前鼻镜检查准确率89%)或鼻窦CT(冠状位敏感度92%)。
治疗要遵循“阶梯原则”:急性期主要用药物控制,慢性病变可能需要鼻内镜下的鼻窦手术。预防要抓“综合管理”:比如让环境PM2.5浓度低于35μg/m³,用等渗盐水冲洗鼻子保持黏膜湿润,避开过敏原;每年做1次嗅觉检测,症状变化时及时做鼻窦影像随访。
总的来说,鼻炎和鼻窦炎虽“邻居”,但在位置、症状、原因上都有明确区别。平时学会观察症状差异,出现问题及时检查,才能早干预、早控制,避免炎症反复或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