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内的肿物主要分为两类——炎症刺激引起的良性增生(比如鼻息肉),和细胞基因改变导致的肿瘤性病变。不管是哪种,早识别、早检查都是应对关键。
病变性质:良性增生和肿瘤的核心区别
鼻息肉是最常见的良性增生,由鼻腔黏膜长期受炎症“反复刺激”形成,看起来半透明、软软的,大多和过敏性鼻炎“相伴出现”——有研究显示,70%以上的鼻息肉患者都有过敏史,本质是黏膜水肿、炎症因子堆积的结果。
肿瘤性病变则是细胞“本质发生了变化”:良性肿瘤比如乳头状瘤,长得慢、边界清晰,不会随便向周围扩散;恶性肿瘤比如鼻腔鳞状细胞癌、鼻咽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差别很大(医学上叫“异型性明显”),容易往周围组织“钻”,甚至转移到远处。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发现的鼻腔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能超过90%,早查早治是关键。
治疗方案:不同病变,治法不一样
鼻息肉的治疗核心是“控制炎症”:常用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能减轻黏膜水肿、缓解鼻塞等症状。如果息肉太大堵得没法呼吸,就得做鼻内镜手术切除,但术后不能掉以轻心——要定期复查,配合鼻腔冲洗和药物治疗,才能降低复发风险。
肿瘤的治疗得“看性质下菜碟”:良性肿瘤切干净基本就能治愈;恶性肿瘤得“联合作战”——先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再用放疗清除残留的癌细胞,晚期患者可能还要加化疗或免疫治疗。近年研究发现,程序性死亡受体抑制剂这类免疫治疗,能改善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
预后评估:复发和生存,关键看这几点
鼻息肉虽然是良性,但规范治疗后也有30%的复发率,不过80%以上的患者症状能缓解——长期管理很重要:定期做鼻内镜检查、避开过敏原,能把复发率降下来。
肿瘤的预后直接和“病理性质”挂钩:良性肿瘤术后复发率不到5%;早期恶性肿瘤规范治疗后,五年生存率超85%;但晚期已经转移的,生存期会明显缩短。
还要警惕“混合情况”:约5%的患者会同时有息肉和肿瘤。如果出现单侧持续鼻塞、鼻涕带血、嗅觉减退超过3个月,一定要做鼻窦CT和病理检查;40岁以上的人出现这些症状,先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就诊指引: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有以下症状要及时就诊:鼻塞持续2周以上不好转、反复涕中带血、面部持续疼痛或麻木、脖子长出无痛性肿块。医生通常会做这几项检查:鼻内镜(直接看鼻腔里的情况)、CT或MRI(看深部结构),必要时取一小块组织做病理活检——这是确诊的“金标准”。
预防上要注意:过敏体质的人避开尘螨、花粉等过敏原;长期在粉尘环境工作的,一定要戴防护口罩;保持鼻腔湿润(比如用生理盐水喷鼻);戒烟限酒。研究证实,把过敏性疾病管好,鼻部疾病的风险能降低40%。
总的来说,鼻腔肿物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都是关键。如果有不舒服别拖着,及时查清楚,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