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病毒特别“会藏”,它的传播往往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血液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哪怕一点点带病毒的血液,通过皮肤的小伤口碰到污染的器具,都可能让人感染。比如重复用的纹身针、消毒不到位的美甲工具,上面的丙肝病毒能存活3周之久。
母婴传播的概率大概5%,不过如果孕期做好规范的抗病毒干预,能把传给宝宝的风险降到1%以下。性传播不是主要途径,但有多个性伴侣的人感染风险会明显升高,这是因为黏膜轻微受伤后可能接触到血液。还有个常见隐患是共用个人物品——比如牙刷上残留的血渍、剃须刀刮出来的微量血液,都可能让病毒传过去。
防控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做侵入性操作(比如打针、穿刺)一定要选有规范消毒流程的医疗机构,按照要求,所有穿刺器械必须彻底灭菌。第二,要有个人卫生防护意识,像指甲剪、剃须刀这些个人用品,最好用独立包装的或者自己专用的。第三,避免危险的注射行为,做纹身、穿刺之前,一定要确认用的是一次性针具,或者经过高压蒸汽灭菌的器械。第四,40岁以上的人,建议把丙肝抗体筛查加到常规体检里——早期筛查出来的患者,治愈率能到98%。
现在丙肝的抗病毒治疗已经很精准了,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能瞄准病毒复制的关键步骤,总体治愈率超过95%。治疗方案要根据病毒的基因型来定,我国最常见的1b型和2a型丙肝病毒,对现有药物最敏感。治疗时间一般是8到12周,期间要定期查肝功能和病毒量。大概20%的患者会有轻度疲劳、头痛之类的副作用,不用太担心,通常自己会好。还有研究发现,如果丙肝患者同时有脂肪肝,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调整生活方式——比如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像快走、慢跑),病毒清除的速度能快30%。
还要纠正几个常见误区:第一,约76%的感染者是通过医源性途径(比如不规范的医疗操作)感染的,和有没有吸毒史没关系;第二,没有证据显示蚊虫叮咬会传丙肝;第三,就算转氨酶(肝功能的一个指标)正常,只要持续感染丙肝病毒,还是可能慢慢变成肝纤维化,得及时治疗。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预防能把感染风险降低80%以上。建议重点人群(比如有过输血史、做过不规范穿刺的人)每1到2年查一次丙肝抗体,要是发现感染了,赶紧做基因分型和肝纤维化评估。现在只要科学防护加规范治疗,丙肝已经能防能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