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甲肥大导致的鼻塞、呼吸不畅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扰,不少人会问:“鼻甲手术是不是已经被淘汰了?”其实,根据最新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材,手术仍是中重度鼻甲肥大的重要治疗选项,但不是谁都能做,得严格把握适应症——比如规范药物治疗没效果的患者里,大概18%需要阶段性接受手术。
鼻甲肥大是怎么来的?
鼻甲是鼻腔里负责调节温度和湿度的“小空调”,黏膜下有很多小血管窦。如果长期接触过敏原(比如花粉、尘螨)或者有慢性炎症,这些小血管会持续扩张、充血,鼻甲就会慢慢变大。研究发现,下鼻甲越肿,鼻腔通气的阻力就越大,两者的相关性很高(r=0.72,P<0.01)。
微创手术:不再是“一刀切”
以前的鼻甲切除术可能会导致萎缩性鼻炎等问题,现在已经被精准的微创技术代替了:
-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用45-70℃的低温射频能量,只作用在鼻甲前下方的一小部分组织,损伤深度控制在3-5毫米,术后5-7天就能慢慢消肿,反应期很短;
- 图像引导射频治疗:结合实时阻抗监测,能量输出精准到0.1瓦,能有效降低手术中不小心戳破鼻腔的风险;
- 超微创内镜技术:用直径1.9毫米的细内镜,从鼻窦自然开口进去做多角度消融,尽量保留鼻甲黏膜的纤毛功能(纤毛是帮鼻腔“打扫卫生”的重要结构)。
分步骤治疗:先吃药,再考虑手术
根据《2023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会指南》,鼻甲肥大要按“阶梯”治:
- 基础治疗:先喷鼻用糖皮质激素,加上生理盐水洗鼻子,得坚持用8周以上——这是最基本的第一步;
- 强化治疗:如果基础治疗没效果,再加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抗组胺药,对过敏性鼻炎的有效率能提升到68%;
- 靶向治疗:针对重度过敏患者,可以用抗IgE抗体等生物制剂;
- 手术干预:只有那种鼻塞特别严重(VAS评分≥7分,也就是满分10分里至少7分)、CT显示鼻腔有效横截面积小于0.5平方厘米的患者,才考虑手术。
要不要手术?医生会看这5点
医生不会随便建议手术,会从5个方面评估:
- 药物治疗有没有效果,效果能维持多久;
- 睡觉有没有呼吸暂停、缺氧(比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 嗅觉有没有变差;
- 鼻腔通气量的客观检查结果(比如鼻阻力测定);
- 生活质量有没有受影响(比如能不能正常睡觉、工作)。
术后怎么养?分3阶段康复
手术不是结束,术后康复直接影响效果,要按3个阶段来:
- 急性期(0-7天):每天用生理盐水洗2次鼻子,涂点儿局部抗生素软膏防感染;
- 组织重塑期(8-28天):用黏膜保护剂,帮鼻腔黏膜慢慢长好;
- 功能稳定期(29-90天):慢慢恢复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跑),定期做鼻内镜检查,看看鼻甲的恢复情况。
长期效果:手术+吃药,复发率更低
多中心研究显示,手术加长期药物维持的患者,5年复发率只有19.3%,比只做手术的34.7%低很多。特别要注意的是,术后坚持用鼻用激素的患者,鼻腔最小横截面积的改善值是没用药的2.1倍(ΔMCA=0.32cm²)——这说明术后继续用药很重要。
未来的新疗法:还在试验中
现在有3项Ⅲ期临床试验在验证新型治疗方式:基因靶向消融技术、自体干细胞黏膜修复、智能响应型生物支架。这些疗法可能在未来5年内改变鼻甲疾病的治疗方式,但现阶段还是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已经被验证有效的方案。
总之,鼻甲手术并没有被淘汰,但它是“最后一步”——得先规范用药,实在没效果再考虑。现在的微创技术已经很精准,能尽量保留鼻甲的功能;术后做好康复、长期用药,才能降低复发率。未来虽然有新疗法,但现在看病还是要听医生的建议,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最适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