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脊骨中间疼痛是很多现代人的“老毛病”,疼起来坐立难安,还可能暗藏健康风险。搞清楚疼痛的原因,掌握规范的治疗和保养方法,才能不让小痛拖成大问题。
背脊骨疼痛的三大常见原因
脊柱由椎体、椎间盘和周围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组成,疼痛主要和以下三个问题有关:
- 椎间盘老化突出:椎间盘里的髓核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受力会“跑出来”,压迫神经,典型表现是沿着坐骨神经往腿上串着疼,约70%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还会觉得腿麻。
- 软组织发炎:长期弯腰、久坐等坏姿势,会让背上的竖脊肌、腰背筋膜出现无菌性炎症(不是细菌感染),疼痛范围一般在脊柱两侧3厘米内。
- 脊柱受力失衡:脊柱原本的生理弯度变了(比如变直或反弓),会让椎体之间受力不正常,拍片子能看到椎间隙前后宽度不一样。
要特别注意的警示信号:如果突然大小便控制不住、腿力气快速变差、晚上躺着不动还一直疼,得赶紧去医院——这些可能是马尾神经综合征等严重问题的信号,不能拖。
现代医学怎么治
骨科看病遵循“先评估、再阶梯治疗”的原则: 先做检查判断:
- 物理检查:医生会做“直腿抬高试验”,80%的患者做这个动作时会拽着坐骨神经疼,能帮着判断神经有没有被压。
- 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MRI)看椎间盘问题最准,95%以上都能查出来,还能清楚看到神经被压得有多厉害。
再选治疗方案:
- 保守治疗:第一次发作、没有明显神经损伤的患者可以先试这个——
- 牵引:通过拉一拉脊柱,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每天牵引不超过30分钟。
- 物理治疗:像超短波、中频电疗这些,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
- 手术治疗:如果神经越来越糟,或者保守治疗没用,就得做手术——
- 微创手术:用椎间孔镜从椎间孔伸进去,把突出的髓核摘掉,伤口小、恢复快。
- 开放手术:如果很多节段都有问题,可能需要换椎间盘或者把椎体融合在一起,稳固脊柱。
中医有什么特色疗法
中医骨伤科会用综合方法调理:
- 针灸:主要扎督脉和膀胱经的穴位,每周扎3次,能明显减轻疼痛(用VAS评分测的话)。
- 推拿:用“定点旋转复位法”调整脊柱的力学平衡,疼得厉害的急性期别用太重的手法,以免加重。
- 中药外敷:用透骨草、威灵仙这些中药加热敷,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僵硬和疼痛。
要说明的是,中西医各有优势:西医擅长修结构(比如摘突出的髓核),中医侧重调功能(比如放松肌肉、改善循环)。有数据显示,中西医一起治的话,JOA评分(评价腰背痛的常用指标)改善率比只用一种方法高23%。
长期保养怎么做才科学
要避免复发,得从三个方面做好:
- 姿势要对:
- 上班坐着时,保持耳垂、肩峰(肩膀最高的骨头)、股骨大转子(大腿根外侧的骨头)在一条直线上,别弯腰驼背。
- 睡觉用中等硬度的床垫,侧躺时在两膝盖中间夹个枕头,保持髋关节不歪。
- 坚持运动:
- 每天做10分钟“猫牛式”伸展(像猫拱背、牛抬头那样),能放松背上的肌肉。
- 每周游3次泳,优先选蛙泳,每次游40分钟——既能锻炼腰背肌,又不会给脊柱太大压力。
- 改坏习惯:
- 搬东西别直接弯腰拎,要先蹲下、靠近东西,再挺直腰站起来,避免腰受力太大。
- 每坐1小时,一定要站起来活动5分钟(比如伸伸腰、走走),别让腰背一直僵着。
该挂哪个科?什么时候去急诊?
- 首诊选骨科:如果疼了超过2周还没好,或者疼得往腿上串,先去骨科查清楚结构有没有问题。
- 联合看诊:60岁以上的患者如果还有骨质疏松或者长期慢性疼痛,建议骨科和中医科一起看,既能修结构又能调功能。
- 立即去急诊:如果突然大小便控制不住、腿一下子没力气,得赶紧去急诊——这些是紧急情况,可能要马上处理。
总的来说,背脊骨中间疼不是小问题,但只要早重视、早检查,选对治疗方法,再做好长期保养,就能有效控制疼痛、避免复发。关键是别忽视身体的信号,也别自己瞎折腾,找专业医生帮忙才是最保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