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症是拔牙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和拔牙后牙槽骨暴露、细菌感染有关。大家刚拔完牙不妨多留意,早了解它的表现和护理要点,能帮着降低风险、早发现问题。
干槽症的典型表现
干槽症一般在拔牙后2-4天“找上门”,最核心的是三个特征:一是疼得“窜”——疼得一直没停,还会顺着三叉神经往太阳穴、耳朵周围扩散;二是嘴里有臭味——像腐败的味道,是组织坏死带来的;三是拔牙窝“空了”——原本保护伤口的血凝块掉了或化了,能直接看到里面的骨头。
要区分清楚:拔牙后有点轻微疼、肿是正常反应,但如果符合这三个表现,就得警惕是不是干槽症。
没有疼痛的干槽症更危险
大部分干槽症患者都会疼得厉害,但有2%-3%的人可能不疼或者疼得晚。这可能是因为每个人对疼的敏感度不一样,或是提前吃了抗炎药“掩盖”了症状,也可能是感染进展得慢。
这种“无痛”的干槽症最容易被忽视——因为没感觉,很多人会误以为“没事”,结果耽误治疗,反而增加骨头坏死的风险。所以哪怕不疼,如果拔牙窝有臭味、血凝块掉了,也得赶紧找医生。
术后自己怎么观察?
拔牙后48小时内,可以用这几个简单方法自我监测:
- 看拔牙窝:用手电筒照照伤口,拿棉签轻轻碰一下——正常的血凝块是深红色、表面光滑的;如果看到灰白色分泌物,或是拔牙窝凹进去了,就得注意。
- 看渗血:拔牙后24小时内有点渗血正常,但如果超过2天还在流淡红色的水,要记下来流的次数和量。
- 摸周围:留意耳朵、太阳穴或下巴角有没有慢慢变酸、变胀,每天记一下症状有没有加重。
饮食上要记住“三不”:不碰热的(温度别超40℃)、不吃硬的(比如坚果、脆骨)、不用黏的(比如年糕、软糖)。有研究说,术后严格吃温凉食物的人,干槽症发生率能降37%,大家可以试试。
再没事也要去复诊
就算自己没感觉到异常,拔牙后5-7天一定要去医院复查。医生会通过这几个方法判断:
- 探针检查:用钝头探针轻轻碰拔牙窝底部——正常会有点酸,但如果一碰就巨疼,还能看到骨头,就得警惕。
- 拍片子:拍曲面断层片能看牙槽骨密度有没有变化,有没有坏死。
- 查炎症因子:最近研究发现,唾液里的IL-6和TNF-α升高可能比症状早,但这个还在研究阶段,不是常规检查。
其实干槽症主要靠症状判断,所以自己的感受最关键,有异常千万别硬扛。
这些护理误区别踩
很多人护理时会犯错误,反而加重风险:
- 频繁漱口:拔牙后24小时内老漱口,会把血凝块冲掉——实在想清洁,用温水轻轻漱一下就行,别太用力。
- 乱用药:别随便用含激素的漱口水,会掩盖感染症状,让人发现不了问题。
- 热敷:拔牙后肿了别热敷,会让炎症更厉害——前24小时用冰袋敷,之后再考虑热敷。
干槽症虽然常见,但只要注意观察、做好护理、及时复诊,就能早发现早治疗。记住:拔牙后的疼不是“忍忍就过”,如果符合干槽症表现,赶紧找医生——早处理能少遭罪,也能避免骨头坏死之类的严重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