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是小宝宝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主要因维生素D不足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影响骨头正常“变硬”。随着生活方式变化,预防和治疗需科学系统的方法。
一、为什么会得佝偻病?有哪些表现?
维生素D是帮身体吸收钙的“钥匙”,如果缺乏,肠道吸收钙的能力会从正常30%-40%骤降到10%-15%。为了“应急”,甲状旁腺会过度工作(医学上叫“代偿性亢进”),最终导致骨头无法正常钙化——原本该变硬的骨头变得软软的。
宝宝可能出现这些信号:
- 神经敏感:晚上突然惊醒、爱出汗(尤其是头部)、容易烦躁哭闹;
- 骨头变形:脑袋看起来方方的(方颅)、肋骨像串起的珠子(肋骨串珠)、手腕脚腕鼓出一圈(手足镯征);
- 发育慢:6个月还坐不稳、出牙晚且牙面不光滑;
- 特殊表现:比如鸡胸(胸骨向前凸)、O型腿或X型腿(学走路时更明显)。
二、分阶段怎么治?
佝偻病的治疗关键是“补够维生素D+钙”,但不同阶段方法不同:
(一)早期(0-3个月)
如果宝宝查出血清25-羟维生素D<30ng/mL,同时碱性磷酸酶升高,说明是早期。这时候需要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剂量由医生根据宝宝情况定),每3个月复查血钙、血磷和骨碱性磷酸酶,多数宝宝3个月内指标能恢复正常。
(二)活动期(3-18个月)
若宝宝维生素D水平更低(<20ng/mL),还有明显骨头变形,医生可能会用肌注维生素D的方法快速补充。之后要坚持补维生素D、钙,同时加维生素K2(帮钙“定向”沉积到骨头里,不浪费)。治疗期间别吃太多菠菜、苋菜等含草酸高的食物(会影响钙吸收),每月查尿钙/肌酐比值,避免钙太多排到尿里。
(三)恢复期(18个月以上)
这时候要调整到“维持量”(医生定),继续补维生素D、钙和维生素K2。每半年做一次超声骨密度检查(不接触身体,更安全),跟着生长曲线观察宝宝发育情况。
三、钙剂怎么选?怎么吃?
选钙剂不用看“广告”,重点看这几点:
(一)剂型选对更有效
- 碳酸钙:含40%元素钙(钙的“纯含量”),性价比高,适合吃饭时吃(胃酸能帮着分解);
- 柠檬酸钙:含21%元素钙,对胃酸少的宝宝更友好(比如早产儿、经常反酸的宝宝);
- 乳酸钙:溶解度高,但要吃更多才能补够钙(比如补100mg元素钙,要吃700多mg乳酸钙)。
(二)这些成分能帮钙“不白吃”
- 维生素D3:直接促进钙吸收,几乎所有钙剂都会加;
- 酪蛋白磷酸肽(CPP):不让钙在肠道里沉淀,像“运输车”一样把钙送到骨头;
- 低聚果糖:调整肠道菌群,间接帮钙吸收(菌群好,营养吸收才好)。
(三)吃钙的注意事项
- 分次补:单次元素钙别超过300mg(比如补500mg元素钙,要分成2次吃),避免浪费;
- 别过量:0-6个月宝宝每天钙总摄入量别超1000mg,6-12个月别超1500mg(过量会增加肾结石风险);
- 看反应:碳酸钙比柠檬酸钙更容易便秘,如果宝宝吃了便秘,可以换柠檬酸钙试试。
四、怎么预防最有效?
佝偻病是“可防可控”的,关键在“早”:
(一)怀孕时就开始防
- 孕28周后每天补维生素D(剂量问医生);
- 每周吃2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沙丁鱼),每天喝500ml牛奶或酸奶(约含500mg钙);
- 查25-羟维生素D,尽量保持在40-60ng/mL之间(太低会影响宝宝出生后的钙储备)。
(二)宝宝出生后做好3件事
- 补维生素D:纯母乳宝宝生后2周就开始补(每天400IU,医生会调整);配方奶宝宝如果每天喝不到500ml,也要额外补;
- 晒太阳:每天晒15-30分钟(避开10点-16点强紫外线),露出脸和胳膊(占身体30%面积)——冬天或北方紫外线弱时,不能靠晒太阳代替补维生素D;
- 及时加辅食:6个月后加“强化钙米粉”(每100g含120mg钙左右),7-8个月加奶酪、蒸蛋(蛋黄含钙),10个月后加虾皮粉、芝麻酱(高钙)。
(三)辅食搭配有技巧
- 促吸收组合:钙+维生素C(比如西兰花+猕猴桃)、钙+乳糖(比如酸奶,比鲜奶更容易吸收钙);
- 避“坑”搭配:菠菜要焯水(去除草酸,不然会“绑住”钙)、全谷物要发酵(比如馒头比米饭好,植酸会影响钙吸收)。
五、这些误区别踩!
- 误区1:晒太阳=不用补维生素D? 冬天紫外线指数<3时,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90%;北纬35°以上(比如北京、山东),11-2月正午晒太阳根本没用——别用“晒太阳”代替补维生素D!
- 误区2:多汗=缺钙? 60%的小宝宝多汗是因为代谢快(比成人快2倍),属于正常现象。要结合枕秃、夜惊、血检结果一起判断,不能光靠“出汗”下结论。
- 误区3:纯母乳永远够钙? 母乳钙含量只有34mg/100ml,6个月宝宝每天需要200mg钙——如果没及时加辅食,缺钙风险会高5倍!
- 误区4:骨头变形不可逆? 2岁前宝宝骨头“更新”速度是成人的3倍,轻度鸡胸、O型腿只要规范治疗,3-6个月就能慢慢变回来。
六、怎么知道宝宝好了?
- 看指标: 治疗3个月后,25-羟维生素D要超过30ng/mL;骨碱性磷酸酶6个月内恢复正常;
- 看影像: 拍骨龄片,干骺端(骨头末端)像“杯口”一样的变形会在3-6个月改善;超声骨密度Z值(反映骨强度)会慢慢回升;
- 看表现: 宝宝不再夜惊、出汗减少,学坐学走变稳,轻度骨头变形(比如轻度鸡胸)会慢慢长平。
大多数佝偻病宝宝只要早干预、规范治疗,都能完全康复。关键是抓住0-2岁的“黄金治疗期”——这时候骨头还在快速生长,调整起来最快。记得每3-6个月定期检查,补维生素D和钙要遵医嘱,别自己加量(过量比缺乏更危险)!
通过科学补营养、定期监测,宝宝的骨头能慢慢“长硬”,不会留下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