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突然变得烦躁爱哭,小手总抓挠耳朵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蚊虫叮咬或起了湿疹,但其实这可能是中耳炎的危险信号——这种儿童常见的耳科疾病,若未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听力。学会科学识别、把握就医时机,对守护宝宝耳部健康至关重要。
警惕中耳炎的三大行为信号
中耳炎带来的耳部不适,会让宝宝表现出几个明显的“异常小反应”:首先是老哭,哭声往往尖厉且没有明显诱因,尤其夜间更剧烈;其次是抓耳朵,部分宝宝会抓挠耳廓缓解耳痛,但要和单纯瘙痒区分——中耳炎引发的抓耳通常伴随晃脑袋;第三是进食异常,因为咀嚼会加重耳痛,宝宝可能拒食或咽东西困难。如果这些行为还叠加发烧,就得更警惕。
专业检查如何确诊中耳炎
家长自己判断容易有偏差,及时就医做专业检查才是确诊关键。耳镜检查像给鼓膜拍“特写”,医生能看到鼓膜是不是红得像“红苹果”,或有没有积液的液平面;声导抗测试像给中耳测“压力”,通过检测中耳腔压力变化判断有没有积液;3岁以上孩子可以做纯音测听,量化听力受损程度,更小的宝宝则用客观的脑干诱发电位检查。这些检查配合使用,能准确区分急性与慢性中耳炎。
中耳炎治疗的科学方案
确诊后需严格遵循医嘱。抗生素使用要根据宝宝年龄和病情调整,比如3个月以下婴儿可能需要静脉给药,3岁以上患儿可能口服,但具体得由医生决定。局部滴耳要掌握正确方法:让宝宝侧卧,轻拉耳廓拉直耳道,药液温度要接近体温。治疗期间别冲洗耳道,免得加重炎症。还要定期复查,观察鼓膜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方案。
预防中耳炎的日常细节
增强体质是根本,研究显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能降低中耳炎发病率。喂养姿势要注意,6个月内宝宝保持45度角抱喂,避免奶液流入咽鼓管。感冒时要及时清鼻腔分泌物,保持咽鼓管通畅。游泳用专用耳塞,防止污水进耳道。定期做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最后提醒:耳道清洁有误区,千万别用棉签等工具深入耳道,可能把耵聍推深形成栓塞。若发现宝宝耳道有黄色分泌物,可能是鼓膜穿孔的警示信号,需立即就医。中耳炎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病初期及时干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保护宝宝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