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安全与非法添加

中药非法添加频发,多方如何守护用药安全底线?

作者:张熙
2025-05-20 09:35:01阅读时长3分钟1143字
中医科失眠中药安全地西泮非法添加中药质量监管用药安全嗜睡症状药物依赖认知功能损伤呼吸抑制抽样检测第三方检测医疗机构患者风险意识AI技术全程溯源

近期,石家庄的刘姓患者通过互联网问诊,在普泽中医院购买治疗失眠的中药饮剂,服用后出现异常嗜睡症状。经第三方检测,药剂中竟被检出含地西泮这种管制类精神药物,剩余药剂也已公证封存。面对质疑,医院于次日否认添加西药成分,石家庄市市场监管局承诺展开调查。此事件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了公众对中药安全性的广泛质疑,也凸显了中药质量监管与非法添加问题的紧迫性。

中药暗藏危机,这些危害你知道吗?

地西泮作为管制类精神药物,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有效治疗焦虑症、失眠等症状,用不好则会带来诸多危害。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就像人对某种东西上瘾一样难以摆脱;还会造成认知功能损伤,出现记忆力减退等情况;更严重的呼吸抑制甚至会危及生命。患者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使用,很可能因剂量控制不当或药物相互作用引发严重并发症。

同时,中药质量监管存在明显漏洞。中药成分复杂,目前的监管主要依靠抽样检测,如同大海里捞针,存在技术盲区。部分医疗机构为追求短期疗效,非法添加西药成分形成"中西混搭"乱象。此次事件暴露出基层医疗机构在质量控制方面的缺陷,包括缺乏独立第三方检测机制、对供应商审核不严格等问题,给问题中药的出现提供了可乘之机。

另外,患者自身风险意识不足也是重要隐患。大多数患者缺乏中药质量鉴别能力,难以识别非法添加物。部分人贪图互联网问诊便利却忽视医院资质审核,无形中增加了用药风险。

多方发力,守护中药安全防线

监管部门要强化执法力度。一方面提升中药抽检频次与覆盖面,将"非法添加西药"列为必检项目;另一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中药成分数据库,利用AI技术辅助快速筛查异常成分。同时,对违规机构实施"黑名单"制度并加大处罚力度,形成有效威慑。

医疗机构需完善内控体系。应对中药饮剂进行批次留样与自检,并公开检测报告;强化供应商资质审核,严禁使用非正规渠道药材;加强医师处方规范化培训,避免过度依赖"速效"中药。

患者应做好自我保护。选择三甲中医院或具备GMP认证的医疗机构就诊;煎药过程中发现颜色异常加深、有化学异味或沉淀物时,应立即停用并举报;保留药剂封存样本,通过公证或第三方检测机构维权。

中药安全治理,这些长效措施不能少

立法与标准升级方面,需推动《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办法》修订,明确"非法添加西药"的法律界定与惩处标准。

公众教育普及方面,应通过健康科普提升患者对中药成分的认知,传播常见非法添加药物的识别方法。

技术赋能监管方面,可推广区块链技术实现中药"从种植到药房"全程溯源,确保供应链透明化。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方面,需卫健、药监、公安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实施"行刑衔接"严惩违法行为。

此次事件为中药质量安全敲响警钟。医疗机构应以患者健康为重,监管部门要完善全链条监督,公众也需提升用药风险意识。多方协同方能重建公众对传统中医药的信任,守住用药安全底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