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武汉市民王杰戴了10多年近视眼镜,8年前他摘掉眼镜,近期竟发现视力显著恢复。经过检查,他实际只有25 - 50度的轻微近视(真性近视),而之前因多次未散瞳验光被误诊,错误配镜导致度数加深到400度。武汉市第三医院眼科主任汤兰兰表示,25岁以上类似案例占比达15% - 20%,多家权威眼科机构呼吁规范验光管理。
低度近视是如何被误诊为高度近视的?
青少年时期,眼睫状肌调节能力强,长期近距离用眼会使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晶体过度变凸,形成类似近视的屈光状态(假性近视),但眼球轴长没改变。普通眼镜店验光只通过试戴判断清晰度,未用1%阿托品散瞳(需停药3天)或快速散瞳(托品酰胺)放松睫状肌,就会把调节痉挛误判为真性近视。初次错误配镜后,佩戴过高负镜片会使眼睛适应高矫环境,后续验光出现更高"伪近视度数"。像王杰实际度数仅25-50度(真性近视),却因三次错误验配导致度数加深到400度。此外,人眼调节力随年龄衰退,30岁后平均每年下降0.25D。王杰成年后睫状肌调节力下降,脱离高矫眼镜后眼睛逐渐恢复调节平衡。
错误配镜会给眼睛带来哪些危害?
短期来看,高矫镜片会让物象聚焦于视网膜后方,眼睛需持续调节,引发视疲劳综合征,出现眼眶胀痛、眉弓酸胀等症状,王杰大学戴400度眼镜时头晕就属此类。双眼度数不均衡或镜片光学中心偏差还可能导致隐斜视。长期而言,持续依赖高矫眼镜会使睫状肌失去正常调节能力,王杰摘镜初期看不清公交站牌就是调节功能退化导致的。儿童青少年阶段错误配镜可能加速眼轴增长,研究表明每增加-1.00D的错误矫正,年均眼轴增长速率提高0.08mm。对成人来说,近视度数虚高会误导角膜塑形镜、屈光手术等治疗方案的选择。
怎样科学验光和防控近视?
验光流程上,12岁以下儿童首次验配必须用1%阿托品散瞳验光(慢散),12岁以上可用快速散瞳(如托吡卡胺)。成人每2年应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商业验配机构应推行验光师资格认证制度,公示验光设备参数及操作流程。个人用眼管理方面,儿童青少年要严格执行20-20-20法则,每学期进行1次睫状肌功能检测。成年人可选择渐进多焦点镜片,配合调节功能训练,每年进行眼底检查。摘镜过渡期可逐步降低眼镜度数,配合科学视觉训练。 王杰的案例暴露了验光行业标准执行不足,大家应主动要求散瞳验光并保留报告,选择专业机构进行视力检查,构建科学的近视防控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