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很多人都关心什么时候能刷牙,又该如何正确护理口腔。不正确的护理可能会导致伤口愈合缓慢,甚至引发感染等并发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拔牙后的口腔护理知识。
拔牙后护理的关键:保护血凝块,远离感染
拔牙后,创口处会形成凝血块,它能防止细菌入侵,为组织修复创造良好环境。过早刷牙可能会破坏伤口愈合,导致出血、感染或干槽症。干槽症是因血凝块脱落导致的感染,症状包括剧烈疼痛和腐败性口臭,需及时就医。科学的护理能降低风险,加速愈合。
为何拔牙后不能马上刷牙?科学原理与风险解析
血凝块的作用机制
血凝块在创口处形成屏障,防止细菌进入并为新组织生长提供支撑。刷牙或漱口时的机械冲击可能破坏血凝块,使创口暴露引发感染或持续出血。
风险分级与场景差异
- 简单拔牙(乳牙、单根牙):创口小,恢复快。24小时后可轻柔清洁,避开伤口。
- 复杂拔牙(阻生智齿、多根牙):创口大,愈合慢。建议48小时后再清洁。
- 高风险人群(糖尿病、抗凝药使用者):需延长清洁等待时间,必要时使用抗菌漱口水。
分阶段护理方案及操作细则
术后24小时内
- 禁忌行为:禁止刷牙、用力漱口、吮吸(吸管)及剧烈运动。避免辛辣、过热、坚硬食物。
- 替代清洁:用无菌棉签蘸温盐水擦拭非手术区牙齿。进食后用温盐水含漱,自然流出。
24小时后至伤口稳定期(1-2周)
- 轻柔刷牙:使用软毛牙刷,与牙齿呈45°角避开创口。避免横向刷牙或用力按压,用温水清洁。
- 辅助清洁:可用医生推荐的抗菌漱口水(如氯己定)。术后1周内避免在创口侧使用牙线,2周内避免冲牙器。
长期恢复期(2周后)
逐步恢复常规刷牙,持续观察创口。若食物嵌塞,可用牙线尖端轻柔清理未愈合区以外部位。
个性化建议与注意事项
高风险人群护理
- 凝血障碍/糖尿病患者:延长禁止刷牙时间,严格遵循医嘱。
- 吸烟者/孕妇:尼古丁延缓愈合,部分药物需调整,需特别关注口腔护理。
常见误区与纠正
- 误区1:"术后漱口越勤快越好":过度漱口会破坏血凝块,仅需用盐水轻含漱。
- 误区2:"牙龈出血说明感染":轻微渗血属正常现象,持续出血需就医。
风险警示
- 紧急症状:剧烈疼痛超48小时、腐败性口臭、发热或面部肿胀需立即就医。
- 干槽症:发生率约1-3%,确诊后需清创及抗生素治疗。
科学护理,加速愈合
核心要点
- 术后24小时内禁止刷牙,可轻柔清洁非手术区。
- 24小时后用软毛牙刷避开创口清洁。
- 复杂拔牙或高风险人群需延长护理时间。
行动号召
记录每日口腔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优先选择温和清洁方式,保护血凝块是关键。
实用工具清单
- 必备物品:软毛牙刷、生理盐水、无菌棉签、医用漱口水。
- 禁用物品:硬毛牙刷、含酒精漱口水、牙线(术后1周内创口侧)、冲牙器(术后2周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