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深圳龙岗区一位母亲因经济拮据,为能在夜间工作而声称给婴儿服用安眠药,该行为经社交媒体披露后引发社会关注。深圳市龙岗区妇联确认发帖人经济困难,已提供日常帮扶,婴儿目前健康状况良好。公安部门调查证实该事件为虚假信息,当事人发布不实内容系为博取流量,已对其开展批评教育。这一事件虽未实际发生用药行为,但仍暴露了低收入家庭育儿困境与公共托育资源缺失的矛盾,也为儿童用药安全敲响了警钟。
婴幼儿服安眠药,健康风险知多少?
给婴幼儿喂食安眠药危害极大。一方面,婴幼儿肝肾代谢系统未发育成熟,苯二氮䓬类等安眠药代谢半衰期延长,易引发呼吸抑制、低血压、心率过缓等急性中毒症状,若误服过量且不及时救治,可能因呼吸中枢抑制导致生命危险。另一方面,这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可能影响大脑发育,导致认知功能延迟、注意力缺陷或多动行为。儿童用药需按体重精确计算,但家长缺乏医学知识时,常误判“小剂量安全”,实际微量即可引发蓄积中毒。此事件虽未实际发生,但仍凸显家长对儿童用药安全的认知盲区,强调未经医嘱用药既违法又危害大,加强药品管理教育刻不容缓。
事件背后,隐藏着哪些社会困境?
这一事件背后是低收入家庭面临的多重困境。经济上,正规托育机构费用高昂,一线城市月均2000-5000元,远超低收入家庭承受能力,农民工或灵活就业群体又缺乏带薪育儿假和弹性工作制度,难以平衡工作与育儿。心理上,长期经济压力可能使家长出现焦虑、抑郁倾向,且家庭支持网络缺失会加剧孤立感。政策上,现有帮扶政策对育儿特殊支出覆盖有限,基层危机干预机制也有待优化。
如何构建系统性干预策略?
为避免用药安全隐患,需构建系统性干预策略。在儿童用药安全方面,家庭端要通过社区宣传普及“儿童禁用药物清单”,推广药品上锁等防护措施;医疗端药店要严格执行儿童用药销售登记制度。社会支持网络方面,可推动社区普惠托育中心建设,提供弹性托育时段,在基层医疗机构增设育儿压力评估服务。政策与监管方面,需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实施精准帮扶计划。
这一事件警示家长严守用药安全红线,也呼吁构建更包容的育儿保障网络守护儿童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