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运会,如何全方位提升全民健康?

国内资讯 / 健康新闻责任编辑:蓝季动2025-11-10 10:55:0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55字
第十五届全运会推动全民健康理念升级,通过竞技体育和群众赛事促进公众体质健康。政策驱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助力慢性病防控。
全运会全民健康竞技体育群众赛事慢性病防控公共体育设施健康效益体育强国运动参与健身指导体质健康社区体育活动青少年运动老年人运动科学运动方案
第十五届全运会,如何全方位提升全民健康?

2025年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盛大开幕,这也是全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出席开幕式后,盛赞中国是国际体坛真正的强国。此次全运会设有竞技比赛34个大项419个小项、群众赛事23个大项166个小项,上万名运动员参与其中。

体育强国建设,如何促进全民健康?

体育强国战略对公众健康促进作用显著。竞技体育具有引领效应,全运会新增攀岩、滑板等项目,激发了青少年参与新兴运动的热情,间接提升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群众赛事普及价值高,本届全运会的广场舞、龙舟等传统群众赛事覆盖全年龄段,促进了社区体育活动常态化,降低了久坐人群比例,助力慢性病防控。政策驱动也带来了健康效益,国家“全民健身计划”与全运会结合,推动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提升,2024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38.5%,较2020年增长6.2%。全运会期间多地增设免费健身指导站,直接提升了基层群众运动参与度。

公众体育参与,面临哪些健康挑战?

当前公众体育参与存在一些健康问题与挑战。运动参与有结构性矛盾,城乡差异明显,202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村地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仅为城市的43%,影响农民群体运动习惯养成;年龄断层也突出,18 - 35岁职场人群日均运动时间不足30分钟,易引发肥胖、颈椎病等亚健康问题,60岁以上老年人参与广场舞等低强度运动比例达67%,但科学指导不足。同时,还有认知误区与行为偏差,部分健身爱好者盲目追求高强度训练,运动损伤发生率上升,如马拉松爱好者半月板损伤概率较普通人群高2.3倍;一些人盲目跟风网红健身方式,忽视个体身体条件差异,像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高强度跳跃训练可能引发骨折。《2025年中国居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成年人体质合格率78.3%,但运动损伤就诊量年均增长11%。

全运会经验,怎样提升全民健康?

基于全运会经验,可从多方面提升全民健康。政策与基础设施层面,推广“粤港澳联合办赛”模式,在中西部地区建设区域性体育中心,2026年前实现县级公共体育场覆盖率超85%;利用全运会科技经验开发“运动健康大数据平台”,提供个性化运动处方,降低运动风险。社区与个人行动上,分年龄段制定科学运动方案,儿童青少年每天1小时校内体育课加家庭亲子运动;职场人群每小时进行5分钟工间拉伸,每周参与2次团队运动;老年人结合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配合骨密度检测与关节保护训练。同时,普及运动全流程规范,社区设免费运动损伤应急处理站,推广“运动健康师”职业认证。社会协同也很重要,企业落实“工间健身补贴”政策,学校将运动技能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媒体发布科学运动科普栏目。 第十五届全运会推动全民健康理念升级,大家应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支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