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8岁的国家一级摔跤运动员颜剑波因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离世,其父母悲痛之余捐献了他的两个肾脏、一个肝脏及一对角膜,让5名患者重获新生或重见光明。颜剑波自9岁起接受专业训练,退役后创业,生前孝顺仗义。这一事件让大家开始关注年轻群体潜在的健康风险,尤其是无症状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隐匿危害。
青年猝死,背后藏着哪些隐匿健康风险?
颜剑波生前没察觉血压异常,但脑出血常和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脑血管病变有关。医学数据显示,中国18 - 34岁青年高血压患病率达10% - 15%,约70%患者没明显症状。长期高强度训练虽能提升心血管适应能力,但也会因反复血压波动加剧血管内皮损伤,在高血压未控制的情况下,增加脑出血风险。而且运动员退役后脱离专业医疗监测,日常体检频率降低,潜在疾病难以被及时发现。 从病理机制看,高血压会持续损伤微小动脉壁,形成微动脉瘤,破裂后就引发脑出血。年轻患者血管弹性好,症状易被误判为疲劳或运动后不适,延误救治。运动后过度疲劳还可能掩盖头痛、恶心等早期信号,错过脑出血后4.5小时内的黄金抢救期。
高血压如此隐匿,早期该如何识别?
全球约50%高血压患者不知自己患病,青年群体比例更高。中国基层高血压管理指南指出,18 - 35岁男性收缩压≥130mmHg就得警惕,但仅30%青年定期监测血压。像颜剑波创业时,熬夜、压力、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剧高血压风险。 早期识别有量化标准和工具。家庭自测血压要每日早晚固定时间测量,连续3天记录,收缩压≥135mmHg或舒张压≥85mmHg需就医。动态血压监测能捕捉“白大衣高血压”或“隐匿性高血压”,后者常见于年轻患者。若出现轻微头痛、突发耳鸣、晨起恶心等症状,持续2小时以上应立即就诊。
运动员和高危职业人群,该如何做好健康管理?
长期高强度训练会使运动员静息心率偏低,掩盖高血压导致的心脏代偿性肥厚。退役后缺乏运动,血管调节能力下降,患病风险增加。所以体检除常规血压外,要增加动态心电图、颈动脉超声、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还可通过Bruce运动试验或6分钟步行试验,结合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关注左心室质量指数是否超标。 日常防护可遵循“三阶梯”原则。无症状者要低盐饮食(每日<5g)、每周3次有氧运动(心率控制在最大值60% - 70%)、限制酒精摄入(男性<25g/日)。血压偏高者要每日两次血压监测,配合芹菜素、镁等天然成分辅助降压,避免举重、短跑等瞬间增压运动。症状出现时采用“STOP”原则,即停止活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用药请遵医嘱)、平卧抬高下肢、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器官捐献,能给公众健康意识带来什么启示?
中国每年约30万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但2024年捐献率仅为37.9/百万人。颜剑波父母的决定,可能让公众对器官捐献有新的认识。同时,要普及“脑死亡判定标准”(包括脑干反射消失、无自主呼吸等4项指标)及器官匹配原则,消除“活体摘取”等误解。 年轻群体要重视健康筛查,警惕无症状高血压,高危人群做好健康管理,同时正确认识器官捐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