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劣质纸巾危害大!致癌过敏等风险你了解多少?
近期,安徽一位男子在餐馆用餐后,用店内提供的廉价纸巾擦拭脸部,次日面部便出现严重红肿、刺痛等过敏反应,经一周治疗都未痊愈。该事件经微博和新闻平台曝光后,引发了公众对劣质纸巾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当事人自述有眼睑肿胀、皮肤溃烂及持续性灼烧感,医院诊断为接触性皮炎。专家表示,此类事件并非个例,劣质纸巾中含有的荧光增白剂、滑石粉等有害化学物质,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能引发系统性健康风险。事件曝光后,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迅速展开对餐饮场所纸巾质量的突击检查。
劣质纸巾危害大,健康风险全知晓
劣质纸巾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涉及多个方面。在皮肤过敏反应方面,其中的化学残留物,如荧光增白剂CBS、次氯酸盐等,会直接刺激表皮角质层,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导致组胺释放引发炎症反应。案例中的患者在擦拭动作后,化学物质通过表皮渗透,诱发Ⅳ型迟发性超敏反应,症状持续时间较普通急性过敏显著延长。
呼吸道健康也会受到威胁。纸巾生产若使用含氯漂白剂,可能残留二噁英类物质,擦拭面部时产生的微粒易被吸入鼻腔,长期积累可能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或气道高反应性。某三甲医院呼吸科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因纸品接触引发的呼吸道过敏病例同比上升了17%。
致癌风险同样值得关注。荧光增白剂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能生成光致敏性物质,滑石粉中的石棉成分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类致癌物。2023年《环境与健康》期刊研究指出,长期接触含此类物质的纸巾者,皮肤癌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2.3倍。
微生物污染也是一大隐患。劣质纸巾生产环境不达标,可能导致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污染。某第三方检测机构2025年抽样显示,廉价纸巾合格率仅为62%,其中15%样本检出霉菌毒素超标。
劣质纸巾为何多?成因乱象大揭秘
部分小作坊为控制成本使用回收纸浆或含氯废料,导致纸巾灰分含量超标。国家标准规定纸巾灰分应≤2.0%,但抽检显示廉价产品平均灰分达4.8%。
中小型纸品企业存在监管盲区,常规避GB/T 20808-2023《纸巾纸》强制标准,通过"卫生纸冒充生活用纸""分装销售"等方式躲避检查。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查显示,流通领域纸巾产品不合格率高达31%。
消费者的认知误区助长了劣质纸巾市场。调查显示68%受访者无法区分合格与不合格产品的外观差异,仅32%知晓可通过燃烧测试(合格纸灰呈灰白色)鉴别质量。部分商家利用"原生木浆""无荧光剂"等模糊宣传误导消费者。
遇到劣质纸巾咋办?应对防护有妙招
若接触劣质纸巾后出现红斑,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避免抓挠以防继发感染。紧急情况下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但需在24小时内就医明确过敏原。
选购时可通过以下方法鉴别:合格纸巾燃烧后灰烬呈灰白色,劣质品会产生刺鼻黑烟;紫外线灯照射下,含荧光剂纸巾会呈现蓝色荧光;优质纸巾遇水不易破碎,吸水性差的产品可能添加过多化学添加剂。
替代方案包括携带独立包装医用护理纸或纯棉手帕;选择标注"生活用纸"且执行GB/T 20808标准的产品;关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纸品抽检不合格企业名录。
行业治理靠大家,公众参与不可少
监管方面建议推行"二维码溯源"制度,实现从原料到销售的全流程追溯。参考欧盟REACH法规,将荧光剂、滑石粉等12类物质列入禁用清单。
消费者可通过"全国12315平台"举报可疑产品,对查实案例给予奖励。可借鉴深圳"市民观察员"制度,邀请公众参与市场检查。
科普教育需创新形式,医疗机构可开发"纸品安全VR体验课",通过虚拟场景展示化学物质渗透过程;中小学健康课应增加生活用品安全使用知识。
此次事件暴露快消品质量监管存在漏洞,需消费者提升防护意识,监管部门完善机制,共同筑牢健康防护屏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