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岁小李险丧命,急性肠系膜缺血为何如此致命?
2025年10月,29岁的小李持续低热12天、上腹痛5天,还伴有呕吐、腹泻,当地医院治疗无效后病情恶化。转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时,他已严重腹痛、面色苍白,检查发现是罕见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合并静脉血栓形成,经多学科联合手术及术后抗凝治疗才脱险。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引发对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广泛关注。
急性肠系膜缺血为何致命?误诊陷阱有哪些?
急性肠系膜缺血发病时,肠系膜上动脉栓塞阻断肠道供血,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也形成血栓,使肠道缺血、坏死,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小肠对缺血很敏感,6-12小时就可能出现不可逆损伤。早期症状如发热、腹痛、呕吐容易被误诊为肠胃炎或胃溃疡,患者若未出现典型剧烈腹痛,就易延误就诊。像小李,CT检查显示的脾梗死与腹腔积液其实是关键警示信号,但还是被忽视了。 传统上,此病高发于40-60岁有房颤、冠心病病史的人群,但小李的案例表明,高血压、高血脂、长期久坐等年轻人常见的风险因素,也可能诱发血栓。其血栓形成可能和未明原因的心脏栓子脱落或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全球该病误诊率达60%-80%,延误治疗的病死率超50%,主要是患者和医生对"非典型症状"警惕性不足,比如小李腹痛5天未被重视,错过发病后6小时内的黄金救治时间。
多学科救治有啥黄金路径?关键干预技术是啥?
诊断时,CT血管造影(CTA)与静脉造影(CTV)能精准定位动脉栓塞与静脉血栓,取代了以往依赖症状的容易误诊的模式。腹腔穿刺引流血性腹水能进一步确认肠坏死风险。 手术中,TIPS手术通过肝内门体分流术降低门静脉高压,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同时置管溶栓缓解动脉阻塞。荧光腹腔镜术中能通过荧光显影技术精准识别坏死肠段边界,减少健康组织误切风险,提升吻合成功率。 术后管理也很重要。要根据血栓范围及患者凝血功能,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口服抗凝药,持续监测INR值防止出血风险。对于腹腔感染与胸腔积液,需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避免肠黏膜萎缩。
如何早期识别与自救,避免致命误判?
症状预警信号要分级识别。一级警示是突发持续性腹痛(与进食无关)、呕吐胆汁样物、腹泻伴随发热,需24小时内就医。二级危险信号是腹痛加剧且部位固定、出现血便、腹部压痛拒按,提示肠坏死,应立即启动急救。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房颤、心衰)、长期卧床者、肥胖或高血脂人群等属于高风险人群,需定期进行血管超声筛查,避免脱水、便秘等诱因。出现上述症状时,优先选择有血管介入与急诊手术能力的三甲医院,主动告知医生心血管病史,要求进行CTA/CTV检查而非仅做腹部B超。
怎样升级社会认知,构建预防体系?
从小李的案例能看出,年轻群体对"致命性腹痛"认知不足,需要加强社区健康宣教,比如发放"腹痛分级自测表"。医疗系统要推广急诊科"急性肠系膜缺血"快速诊断路径,培训基层医生识别CT影像中的关键征象,如脾梗死、肠壁增厚。还要建立多学科协作绿色通道,确保溶栓药物、介入设备等资源在黄金时间内可及。高风险人群每日饮水1.5-2升预防血液高凝,戒烟酒,每季度监测血脂及凝血功能,出现症状后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 牢记"突发腹痛不拖延、血管栓塞要警惕",提升对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认知,可提升救治成功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