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学生姜昭鹏在护送同学参加职教高考途中,遇到同学突发心梗、癫痫及心脏骤停的紧急状况。他凭借所学急救技能立即施救,网约车司机王涛在交警协助下连闯6个红灯将患者火速送医,最终同学转危为安,可姜昭鹏却因延误错过了语文科目考试。这一事件引发了大家对急救知识普及、突发疾病应对机制以及生命价值与考试权衡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急救知识:生死瞬间的关键法宝
在这次事件中,早上姜昭鹏和同学刚上车1分钟左右,同学就发病了。姜昭鹏迅速对同学实施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与此同时,网约车司机王涛一边安抚学生,一边联系交警说明情况。在得到准许后,连闯6个红灯,把原本15分钟的行程缩短至7分钟,成功将患者送到医院。从发病到送医耗时7分钟,最终患者在心脏停跳30分钟后恢复生命体征。
急救技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心梗患者来说,黄金4分钟内的抢救窗口期极为关键。美国心脏协会(AHA)数据显示,每延迟急救1分钟,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下降7%-10%。CPR能够维持脑部供氧,防止不可逆损伤。然而,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仍有提升空间,2023年统计显示仅约10%成年人掌握CPR技能。很多非专业人员存在不敢实施口对口呼吸、过度依赖等待救护车等常见误区。
心血管急症:猝不及防与应对之道
急性心梗通常是由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胸痛、冷汗、恶心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属于高危人群。此次事件深刻体现了"时间即心肌,时间即生命"的医学原则。研究表明,心梗患者每延误30分钟,死亡风险增加约5%。常规送医与紧急送医的抢救成功率差异显著。
在这次事件中,形成了"施救者+司机+交警+医院"的联动模式。公众在遇到类似场景时,应优先拨打急救电话,并持续进行CPR直至专业人员接手。
教育系统与急救培训:伦理的深思
目前职业院校急救课程设置存在差异,护理、健康管理专业学生更易掌握技能。将基础急救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十分必要,比如作为中小学必修课、高校学分认证课程。
姜昭鹏缺考事件引发了争议,但教育部2024年《教育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强调了"生命优先"原则。我们应从制度设计上保障这一原则的落实。
我国《民法典》第184条明确保护善意施救者。我们应完善法律对紧急救助行为的保障条款,消除公众施救的顾虑。
此次事件是急救知识挽救生命的典范,但也暴露出社会急救体系的提升空间。公众应主动学习CPR等基础技能,教育部门强化应急课程,政府完善"生命通道"法律保障。生命无价,期待更多人成为"急救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