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初,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一家餐饮店因“老板感染艾滋病仍经营”的网络谣言陷入经营危机,客流锐减。11月6日,当地疾控中心介入,对14名员工检测后均为阴性,官方通报明确HIV仅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传播,日常共餐无风险。此次事件暴露了公众对HIV传播途径的误解。
震惊!HIV在餐饮场景真的能传播吗?
HIV是嗜淋巴细胞病毒,得依赖活体细胞才能生存。要是暴露在空气、高温里,或者遇到常见的消毒剂,像75%酒精、84消毒液,10分钟内就会失活。而且唾液、汗液、泪液里的病毒载量极低,根本没办法通过消化道传播。在餐饮场景中,食物加工都要经过高温烹饪,像煮沸、油炸,这温度足以把病毒灭活。就算感染者有口腔溃疡或者出血,病毒到了食物里也会迅速失活,再加上胃酸环境(pH值1.5 - 3.5)还能进一步破坏病毒结构。当地疾控中心的报告显示,餐饮店员工HIV抗体都是阴性,“老板感染”的谣言根本就是假的。谣言传播者利用大家对HIV的恐惧,虚构“食物污染”场景,却没考虑到病毒存活条件和常规烹饪消毒流程这双重屏障。
网络谣言为何肆虐?有啥后果?
公众对HIV存在污名化,把“接触感染者”直接等同于“有感染风险”,这种恐惧心理让大家排斥感染者。而且现在信息碎片化,谣言在社交平台上快速扩散,好多网民都不核实信息源,只凭情绪转发,导致“真相滞后于谣言”。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传播未经证实的感染者个人信息属于诽谤,是要追究民事或刑事责任的。在这次事件里,造谣者可能会面临治安处罚或者民事赔偿。感染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障,就业、就医等都不能被歧视,官方通报也强调不能以感染HIV为由限制他们正当的职业活动。
餐饮行业和公众该如何应对传染病谣言?
依据《食品安全法》,餐饮从业者每年都要体检,重点筛查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虽然HIV没列入强制检测项目,但要是感染者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出血症状,就得暂停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公众遇到“食物传播疾病”这类传言,要关注官方权威渠道发布的信息,验证传播途径的科学性。大家可以通过正规科普了解HIV传播条件,别对感染者无端排斥,减少社会歧视。要是怀疑食物接触了感染者血液,比如看到员工外伤出血,可以要求商家提供消毒证明,或者换一家餐饮服务,但不用过度恐慌。 此次事件提醒我们,要通过科普消除公众对HIV传播的误解,增强信息甄别能力,完善法规宣传和行业健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