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防护建议

高温肆虐危害大,这些科学防护建议你一定要听!

作者:张熙
2025-08-19 09:50:01阅读时长4分钟1794字
保健科中暑高温脱水心血管疾病环境调控补水策略特殊人群管理户外活动饮食调节热适应训练电解质水空调温度防晒装备微环境温湿度监测降温食谱

近期,即便已经“出伏”,中东部地区的高温却依旧肆虐。根据气象数据,受强盛的副热带高压影响,中东部部分地区持续被高温笼罩,湖北、浙江、江西、安徽等多地气温超过35℃,未来高温核心区位于长江流域,四川盆地、浙江等地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极端高温与健康风险密切相关,持续性高温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

高温环境对健康的多维度威胁

生理机制解析

高温会使人体体温调节失衡。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出汗等方式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但在高温环境中,这一机制可能失效。当核心体温升高时,会引发一系列病理过程。中暑有不同分级,从轻度的先兆中暑到严重的热射病。同时,高温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引发脱水,脱水又会进一步加重中暑症状。而且,高温还会增加心血管负荷,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维持血液循环。《柳叶刀》的研究数据显示,高温与心血管疾病急诊率呈正相关,高温会使心血管疾病急诊率显著上升。

常见误区警示

  • 误区1:“不出汗=不热”:很多人认为不出汗就是不热,其实这是错误的。汗腺功能与体温调节密切相关,无汗可能是热射病的前兆。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汗腺功能可能会失调,导致不出汗,此时体温仍在不断升高,很容易引发热射病。
  • 误区2:“大量饮用冰水快速降温”:为了快速降温,有些人会大量饮用冰水。然而,低温刺激会使肠胃和血管收缩,带来双重风险。肠胃受到低温刺激后,可能会引起痉挛、腹痛等不适症状;血管收缩则会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
  • 误区3:“室内高温比户外更安全”:有人觉得在室内就安全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室内虽然没有户外的太阳辐射热,但如果室内温度高、湿度大,辐射热与湿度对热负荷的叠加效应会使热负荷更高,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不比户外小。

科学防护的分级干预方案

基础防护层

  • 环境调控:在室内,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降温。比如,选择遮阳率高的窗帘,阻挡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空调温度的设定也有讲究,美国能源部推荐“26℃舒适温度带”,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左右,既能保证舒适度,又能节约能源。
  • 补水策略:制定“预防性补水公式”,建议每小时补充约300ml电解质水,具体量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饮水量指南也强调了及时补水的重要性。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多,不仅会流失水分,还会流失电解质,所以补充电解质水是很有必要的。

进阶防护层

  • 户外工作者防护:开发“热负荷指数评估表”,根据热负荷指数来合理安排工休时段。例如,在热负荷高的时候适当增加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同时,选择合适的防晒装备,如遮阳帽、太阳镜、防晒衣等,减少阳光直射。
  • 特殊时段管理:“午间热峰值期”(12:00 - 15:00)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防护重点是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可以设计“热耐受力阶梯训练法”,让身体逐渐适应高温环境。比如,先从短时间的户外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强度。

特殊人群健康管理指南

高风险群体干预

  • 心血管疾病患者:高温会加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栓风险。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循环》期刊的研究数据表明,高温会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高温天气要特别注意药物调整,按照医生的建议增减药量,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
  • 婴幼儿与老年人:设计“微环境温湿度监测表”,实时监测婴幼儿和老年人所处环境的温湿度。非药物降温手段对他们很重要,比如用凉水浸泡脚部,可以通过血液循环降低身体温度。

运动健康平衡

在高温时段运动要注意安全,提供“高温时段运动安全阈值”。比如,将心率监测范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运动时长也不宜过长。晨跑和夜跑的热负荷不同,晨跑时气温相对较低,热负荷较小;夜跑时如果空气湿度大,热负荷可能会增加。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

长期适应与健康管理

热适应训练原理

人体可以通过热适应训练来提高对高温的耐受能力。热适应训练会使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排汗效率提升、血浆容量增加等。NASA宇航员的热适应训练方案经过改良后,也可以应用到普通人身上。通过逐渐增加在高温环境中的活动时间和强度,让身体逐渐适应高温。

饮食调节策略

  • 开发“高热环境营养公式”,合理搭配食物中的钠钾比例,保证身体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结合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设计“降温食谱模板”,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西瓜、苦瓜等。
  • 不过,要重点辟谣“绿豆汤解暑万能论”。绿豆汤虽然有一定的解暑作用,但它有利尿特性,过量饮用可能会导致电解质流失。所以,要把握好饮用的量,找到利尿特性与电解质流失风险的平衡点。 在高温天气下,我们要建立“预防 - 监测 - 适应”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框架。通过科学的防护措施,降低高温对健康的威胁。同时,要呼吁公众建立长期气候适应意识,结合气象预警系统制定个性化防护计划,以应对未来极端高温常态化的趋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