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社马尼拉10月18日电,菲律宾卫生部通报,今年该国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病例上升,已有509人死于该疾病。钩体病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发,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和动物都可能成为传染源,例如接触感染被动物尿液污染的水源就易被传染,这种病在环境卫生差、洪水泛滥或饮用水受污染地区易暴发流行,菲律宾常年受台风侵袭,洪水和内涝加剧传播风险。这一疾病虽然没有在我国流行,但它的典型症状、严重后果以及如何防范都值得我们了解和关注。
钩体病的病原与传染源
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发的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至于钩端螺旋体则是一种细长、螺旋状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可能携带钩端螺旋体,像老鼠、猪、牛、狗等都是常见的宿主。当这些动物感染后,它们的尿液中会含有大量的钩端螺旋体。如果人类接触到被这些感染动物尿液污染的土壤、水源等,就有很大的感染风险。
例如,农民在稻田劳作时,若稻田中有被感染老鼠尿液污染的水,就可能通过皮肤破损处进入人体。而且在一些农村地区,猪圈、牛栏如果卫生条件差,人与动物的排泄物接触机会增多,也容易引发感染。此外,这种病还可能通过母婴传播,孕妇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可能传给胎儿,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所以,在有钩体病流行风险的地区,要特别注意动物的卫生管理和自身与动物及环境的接触防护。
钩体病的流行区域特点
钩体病在环境卫生差、洪水泛滥或者饮用水受污染的地区容易暴发流行,所以在这类地区居住或者前往时要格外注意卫生状况,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环境和水源。
环境卫生差的地区,往往存在大量的病菌滋生场所。像垃圾堆积的地方、污水横流的街道,这些地方可能成为钩端螺旋体的温床。
在洪水泛滥时,一方面洪水会将各个地方的污染物混合在一起,使得钩端螺旋体更容易扩散。另一方面,洪水可能淹没动物的栖息地,导致携带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四处逃窜,增加了人与感染动物接触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被洪水淹没的水源,如池塘、河流等,很可能被动物尿液污染。如果饮用了这样的水,就会直接感染钩体病。在一些贫困地区,饮用水源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旦受到污染,整个社区都面临钩体病暴发的风险。
所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特殊的洪涝时期,保持环境卫生、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洪涝过后,对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清理,对饮用水进行煮沸或者化学消毒处理。
钩体病的症状与严重后果
钩体病的典型症状有全身酸痛、乏力、高烧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不要自行判断用药,要及时就医检查,如果感染到钩体病,严重者可引发肺出血、脑炎或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 钩体病的全身酸痛是一种弥漫性的疼痛,肌肉和关节都会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会感觉像是做了剧烈运动后的疲劳感,但是又没有相应的运动史。
- 乏力感也非常明显,患者可能连简单的日常活动都难以完成,比如起床、穿衣等。
- 高烧通常会达到39℃甚至更高,而且持续不退。 除了这些,还可能伴有头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钩体病会进一步发展。肺出血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钩端螺旋体侵犯了肺部的血管和组织。脑炎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肾衰竭则会影响肾脏的排泄和代谢功能,体内的毒素无法正常排出,会引起水肿、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问题。
四、钩体病的防范措施
在像菲律宾这样常年受台风侵袭,容易出现洪水和内涝的地区,公众在洪涝期间应尽量避免涉水,如果必须涉水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比如穿防水靴、防水裤等,防止含有钩端螺旋体的污水接触到皮肤,尤其是脚部皮肤,因为脚部皮肤可能存在一些不易察觉的小伤口,是钩端螺旋体容易入侵的部位。
而且,在涉水后,要尽快用清洁的水冲洗身体,特别是接触到污水的部位。同时,在洪涝期间,要关注当地政府发布的卫生预警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是钩体病的高风险区域。社区也可以组织一些卫生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钩体病的预防知识,如如何正确处理洪涝后的垃圾,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等。
个人还可以使用一些消毒用品,如含氯消毒剂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减少钩端螺旋体的生存空间。
钩体病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尤其是在像菲律宾这样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了解其发病原因、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预防措施等知识,对于保护公众健康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提高对钩体病的认识,做好防护和应对措施,以减少钩体病的发生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