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令人揪心的新闻引发了公众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关注。2025年7月,某地6岁女童琳琳牙齿多处损坏,经检查有6颗牙齿已腐烂。琳琳母亲严格控制其零食,家中只提供牛奶和水果,但医生发现她每日喝1 - 2杯鲜榨果汁,且睡前含奶瓶入睡,果汁果糖和奶粉乳糖在口腔残留,引发严重蛀牙。多家媒体报道此事,热度居高不下。
惊!果汁与奶粉竟成蛀牙“帮凶”
果汁虽看似健康,实则暗藏致龋危机。水果细胞壁被破坏后,果糖直接接触牙齿,口腔细菌如变形链球菌将其代谢为酸性物质,当pH值小于5.5时,牙釉质就会脱矿,长期如此便会形成龋洞。而且,鲜榨果汁丢弃果肉,减少了咀嚼对牙面的清洁作用,也降低了唾液分泌,削弱了口腔自洁能力。若睡前饮用且不清洁口腔,果汁残留6 - 8小时,会持续腐蚀牙齿。 奶瓶龋也不容忽视。奶粉中的乳糖在口腔被细菌发酵产酸,夜间唾液分泌减少,酸性环境持续更久。含奶嘴入睡使牙齿,尤其是门牙,长期浸泡在含糖液体中,形成环状脱矿带,最终大面积龋坏。2 - 5岁儿童乳牙牙釉质薄、矿化程度不足,对酸蚀更敏感。《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指出1岁半后应停止使用奶瓶,美国儿科学会建议1岁以下禁用果汁,1 - 3岁每日果汁不超120ml。
家庭喂养习惯,竟成龋齿“加速器”
饮食时间与频率影响很大。每日多次饮用果汁或夜间喂奶,牙齿频繁接触糖分,牙菌斑酸性产物积累。两次进食间隔超2小时,唾液才会启动缓冲修复机制,频繁喝果汁会让牙齿长期脱矿。 喂养方式也存在误区。家长把奶瓶当安抚工具,忽视口腔健康代价,案例中奶奶延续传统喂养习惯未调整。家长还误以为果汁保留营养,实则维生素C遇光氧化、纤维流失,1杯果汁含糖量相当于2 - 3个完整水果。 监护人认知也有缺口。存在“不给糖果 = 无糖”的思维盲区,忽视果汁、牛奶等含糖液体致龋性,琳琳母亲就没意识到要控制鲜榨果汁摄入量。口腔清洁执行也有偏差,2岁幼儿需家长协助刷牙,而案例中仅晨起清洁,夜间残留物未处理。
分龄预防,为孩子口腔健康“上保险”
不同年龄段儿童预防龋齿,可从饮食、清洁和家庭行为三方面入手。饮食上,1岁前禁用果汁;1 - 3岁在正餐时段提供不超120ml稀释果汁(1:1加水),用吸管杯减少牙齿接触。1岁后逐步用杯子饮奶,避免含奶瓶入睡,睡前最后一餐后清洁口腔,可喝少量白开水稀释糖分。直接吃水果,餐后食用,避免临睡时吃。 口腔清洁方面,每日早晚刷牙,餐后用清水漱口,果汁或奶后等30分钟再刷牙。2岁后家长主导、儿童辅助刷牙,用米粒大小含氟牙膏,重点清洁门牙及咬合面。1岁萌出第一颗牙后就进行口腔检查,每半年涂氟。 家庭行为矫正也很重要。通过游戏引导孩子用杯子,缩短奶瓶使用时间,建立“睡前不进食”规则。家长参加儿童口腔健康讲座,学习识别龋齿早期症状,如牙面白垩斑、冷热敏感等。 琳琳的案例提醒我们,儿童口腔健康需综合管理,科学饮食、正确清洁,才能守护孩子灿烂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