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庆某医疗机构发布警示案例:一名无明显不良饮食习惯的女性,因长期使用超五年的木质筷子和砧板,厨房用具内部裂缝滋生黄曲霉菌,她通过日常饮食持续摄入微量毒素,医学检查发现其胃部被黄曲霉菌污染。该女子使用的筷子表面无霉斑,但内部检测出毒素,且家庭环境潮湿又未定期清洁。医疗机构强调,这并非个例,长期忽视厨具更换与清洁可能引发慢性中毒,需重视日常餐具卫生。
黄曲霉毒素:致癌“小恶魔”究竟多可怕?
黄曲霉毒素(AFT)是IARC 1级致癌物,其毒性和致癌性相当惊人。黄曲霉毒素B1毒性是砒霜的68倍,能直接损伤DNA,导致肝细胞癌变,它的代谢产物AFB1 - 8,9 - 环氧化物会与DNA形成加合物,诱发基因突变。而且它非常耐高温,常规烹饪温度(100 - 200℃)根本无法破坏其结构,即便餐具只是轻微污染,反复使用也会让人持续摄入毒素。主要暴露源有食物污染,像霉变的花生、玉米、大米、坚果及劣质豆瓣酱等发酵食品;还有餐具污染,木质或竹制筷子、砧板的裂缝易藏匿霉菌,在潮湿环境下繁殖更快。此案例中,女子餐具内部肉眼不可见的裂缝成了霉菌“培养皿”,长期微量摄入就会累积致癌风险。全球约25%肝癌与黄曲霉毒素相关,中国南方潮湿地区肝癌发病率比干燥地区高30% - 50%,和厨房用具污染密切相关。
木质餐具暗藏危机,如何预防?
木质餐具易成致癌物温床。木质筷子和砧板的天然孔隙易藏食物残渣,在年均湿度70%以上的重庆地区,霉菌繁殖速度是干燥环境的10倍。使用超半年的木质餐具裂缝率高达80%,裂缝深度达0.5 - 2mm,霉菌难以清除。不同使用时期风险不同,低风险期(0 - 3个月),每周用沸水煮烫可有效杀菌;中风险期(3 - 6个月),裂缝初现,要用专用清洁剂浸泡后晾晒;高风险期(6个月以上),裂缝不可逆,应立即更换,防止毒素蓄积。也可选择替代方案,改用不锈钢、密胺材质餐具,或高频次更换竹纤维筷子,厨房餐具要挂在通风处,木质砧板使用后用75%酒精擦拭表面。
全链条防控,远离黄曲霉毒素威胁!
家庭层面,木质筷子每3个月换一双,砧板每6个月换一块,塑料餐具1年换一套。清洁时,用含次氯酸钠(浓度0.1%)的清洁剂浸泡10分钟,或用柠檬酸溶液(1:10)中和毒素。对可疑餐具,可用家用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试纸(灵敏度0.5μg/kg)检测。社区与行业方面,餐饮业要推行餐具消毒可视化制度,公示餐具更换记录;社区要将厨房用具更换知识纳入健康讲座,重点覆盖南方潮湿地区和老年群体。政策上,要建立厨具安全使用国家标准,明确木质餐具裂缝深度检测指标,将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对高危地区环境抽样监测。 该案例警示大家,定期换餐具、科学清洁、控湿度,可阻断黄曲霉毒素摄入,降低患癌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