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它的发生“有迹可循”——更“偏爱”某些人、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不过只要提前了解、科学预防,就能有效降低风险。
肝癌更“偏爱”三类人
- 男性群体:数据显示,男性肝癌发病率是女性的7-10倍,主要因为雌激素对肝脏有一定保护作用。建议40岁以上男性每年做1次甲胎蛋白检测+肝脏彩超,早发现异常。
- 长期饮酒者: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会直接破坏肝细胞DNA。成年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别超过25克(约350ml啤酒或150ml红酒),女性减半。
- 慢性肝病患者: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肝脏已经“受伤”,癌变风险更高。这类人每6个月要做1次专业筛查,别等症状出现再查。
早期肝癌的“沉默警报”
肝癌早期几乎没症状,但身体会发出这些“隐蔽信号”,别忽视:
- 右上腹持续隐痛或胀痛,晚上平躺着更疼;
- 不明原因吃不下饭、没胃口,超过2周没好转;
- 短时间内体重掉得快,1个月内瘦了5%以上(比如100斤的人突然瘦5斤);
- 凝血功能变差,比如牙龈老出血、皮肤轻轻碰一下就有瘀斑;
- 老是打嗝停不下来,或肩背部放射性疼痛;
更危险的是,约30%患者第一次发病就是急腹症——突然肚子剧烈疼痛,摸起来硬邦邦的,这很可能是肿瘤破裂出血,必须立刻去医院,一刻都不能等!
三类致癌因素,早避早防
- 饮食里的“隐形杀手”:
- 水源污染:用活性炭过滤器过滤自来水,别喝反复烧开的“千滚水”;高层住宅的二次供水设备要定期清洗。
- 黄曲霉毒素:花生、玉米等谷物储存湿度别超过12%;食用油买小包装的,吃不完放冰箱冷藏;只要食物发霉了,直接扔,千万别吃(黄曲霉毒素是一级致癌物)。
-
病毒性肝炎要“防住”:
乙肝疫苗是预防肝癌最核心的办法——我国给新生儿免费打乙肝疫苗后,儿童肝癌发病率下降了80%。没感染过乙肝的人要定期查乙肝抗体滴度;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高危职业者,要打加强针;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定期查HBV-DNA(监控病毒量)。 -
生活方式别“踩雷”:
- 戒酒:喝得越多,肝癌风险越高,早戒早受益;
- 控体重:BMI(体重指数)超过28的人,肝癌风险高5倍;
- 多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促进肝脏血液循环;
- 别乱吃药: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容易伤肝,千万别滥用。
科学预防肝癌,做好这5步
- 打对疫苗:新生儿24小时内打乙肝疫苗;成年人乙肝抗体滴度<100mIU/ml,要打加强针。
- 吃对饭:试试“478”饮食法——每天4种蔬菜、7种水果、8杯水(约1500-2000ml),均衡营养能护肝。
- 高危人群“勤查”:三类高危者(男性40+、长期饮酒、慢性肝病)每6个月查甲胎蛋白+肝脏弹性检测。
- 厨房要“通风”:装抽油烟机,炒菜时提前开,炒完再开5分钟,减少油烟里的丙烯醛(有害物)吸入。
- 别熬夜:长期熬夜的人,肝功能异常率比规律睡觉的人高40%,尽量23点前上床。
家庭里的“防肝癌细节”
- 厨房:装侧吸式油烟机,炒菜时开足抽风,减少油烟残留;
- 食具消毒:碗筷每周用沸水煮10分钟,预防幽门螺杆菌(和肝病相关);
- 食物储存:坚果、谷物用真空密封罐存,保持湿度45%以下,防止发霉;
- 家庭健康管理:家人共享健康档案,设置体检提醒(比如手机闹钟),确保每个人都定期筛查。
肝癌虽然凶险,但它的发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避开高危因素、早识别早期信号、做好科学预防,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记住:定期筛查+健康生活,是对抗肝癌最有效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