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双十一”期间,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网售食品专项抽检,覆盖11个平台及2288个直播间,抽检3347批次食品。结果显示,部分红薯粉条掺假,减肥类糖果、代用茶等非法添加导泻成分,监管部门已要求下架问题产品并追责。
红薯粉条掺假危害大,三招教你火眼金睛辨真假
近期抽检发现,部分红薯粉条存在掺假现象。商家在红薯粉条中掺入木薯淀粉等低价原料,甚至混入工业用增稠剂。这导致粉条营养成分含量远低于标注值,长期食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增加肝肾代谢负担,若含工业原料更可能有有害物质残留。 识别掺假粉条可参考:感官判断,优质红薯粉条呈自然淡黄色,质地细腻;掺假产品可能颜色过白、质地粗糙或久煮不烂。核验标签,查看配料表是否明确标注“红薯淀粉”,对比产品执行标准号GB/T 21912-2008。要求第三方检测,确认红薯淀粉占比是否达标(通常≥80%)。
减肥食品非法添“猛药”,番泻苷危害知多少?
部分宣称“速效燃脂”的压片糖果、代用茶中检出非法添加番泻苷A/B等导泻成分。番泻苷属蒽醌类泻药,通过刺激肠道收缩加速排便,但减重效果源于水分流失而非脂肪减少。 长期使用危害包括:肠道神经损伤引发便秘依赖;电解质紊乱导致低钾血症;孕妇可能子宫收缩;青少年营养吸收受阻;慢性病患者代谢紊乱加剧。警惕“天然植物成分”等虚假标签及“排毒养颜”等模糊表述。
消费者这样防护,监管部门如此升级
消费者选购食品时:选择有食品生产许可证(SC编码)的商家;审查标签中营养成分与宣传是否匹配;警惕“代用茶”含番泻叶等成分;理性对待低价促销产品。 监管升级方向:电商平台建立“食品直播间白名单”,实施售前成分筛查;推广溯源与成分比对系统;通过科普演示增强公众鉴别力。 此次抽检揭示食品市场隐患,需消费者提升鉴别力与监管创新并举保障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