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健康资讯 > 健康新闻 > 正文

后王浩时代反思:六成人“高兴”医生被杀 无奈还是真心

2012-04-06 09:49:48    作者:一一  家庭医生在线

  2012年4月4日的清明节,一名刚接到香港大学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有着光明前途年仅28岁的实习医生,成为了被祭奠的对象。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名未成年患者李某因为怀疑医生故意为难他,而持刀捅死了28岁的实习医生王浩。而王浩并非是他的主治医生。紧接着,在某网站一个6161人参与的调查里,超过六成人对此表示“高兴”。

  一个称不上是医患纠纷的杀医案,一个完全无辜的被杀医生,还有一群表示“高兴”的围观群众,这样三幅画面,一幅比一幅惊悚的构成了一组令人寒心的浮世绘。

  近年来,医生被砍杀的恶性案件已经屡见不鲜,2011年9月徐文医生被砍杀的事件仍历历在目,时隔不到一年,又一起更加恶性的杀医事件再次发生。这仅仅是又一次的医患矛盾么?做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生被杀,何以会有超过60%的人觉得“高兴”?中国做为一个法制国家,何以在医患问题上,成为了一个“医闹”大国?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短时间体制内无法改变,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去缓和医患矛盾,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带着这些问题和反思,家庭医生在线采访了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兴琳。

后王浩时代反思:六成人“高兴”医生被杀 无奈而非真心

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兴琳

  医生无辜被杀 六成人“高兴”是真心还是无奈

  “6000多人投票,4000多人表示感到‘高兴’。这说明医患之间的关系已经严重对立,对于这一结果,我真的感觉非常痛心。但是置身其中,我们不应该单纯的站在任何一方批判另外几方,那都是有失理性,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效果,患者需要反思、医生需要反思、媒体也一样需要反思,仇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在谈到医生无辜被杀,有六成人感到高兴时,王兴琳主任,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像大多数人一样站出来去指责杀人者的无情,去指责看客的冷漠,而是说出了上面那样一段话。

  王兴琳主任认为,医患的问题,不是医与患单一的问题。是社会诚信体系脱轨导致互不信赖产生的恶果。这个事件表面是医疗纠纷,而事实是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在医疗界的一个反应。在大多数人观念里都普遍认为医生是强者,患者是弱者。所以在强弱之间,多年来,媒体对个案的报道也有失偏颇,不自觉中拉了偏架。同情“弱者”,声讨“强者”的新闻屡见不鲜。这样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强弱对峙。大家倾向于同情弱者,把医生推到了强者一方,这样就形成了信念偏见。而事实上,医生也是一个弱者,他们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受到政策、制度、流程等各方面的影响,医生能做的事情非常少。如果把医院作为一个组织,患者是弱者,医生也不是强者,他们只是整个组织中的一员。个人在组织中做不了什么,只能做医患沟通的改进,做好服务的沟通。

  65%的人为这件事高兴,——数字背后,透视了人们的“信念偏见”。也因此偏见,使患者们将对整个医疗体系的不满变成了对医生群体的仇恨。而换个角度来看,就医的艰难,一定程度反映社会底层生活的不易。这“65%”的高兴是否也就是一种无奈?一种对现有体系现在状况无法改变的无奈。医生服务于这个系统,就相当于一个窗口,首当其冲成为无奈者指责或泄愤的对象,毫无疑问,他们是整个社会矛盾被激化的一个受害群体。

  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在中国医患矛盾,诚然已经是一个不争的难题,这里不奢望可以几句话说清楚整个问题。但是还是可以从某个方面去解读。

  哈医事件仅仅是近年来紧张医患关系背景下的一个极端事件。如果要追溯这些积怨的源头,或许要从30年前说起——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农村联产承包制相类似的医院承包制开始推行。医院承包制彻底改变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国家减少对医院的投入,医生开始自己养活自己。医院为了生存,伴随而来的自然就是以药养医、大检查。而医生这种以道德和信任为基础的职业,在这种“联产承包制”下,也自然改变。王兴琳主任认为,产生医患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在只给政策不给钱,类似“联产承包制”的体制下,畸形前行衍生出来的怪胎。而医生在此种体制下,能做的事情实在不多。

  同时,国内各级医院专家资源的分配不均,也是造成看病难的一个原因,王主任指出,在加拿大,他们“社区医院”的医生水平很多都非常高,病人也信赖他们。因此只要是非疑难杂症,很多普通的疾病都在社区医院就可以看好,而在国内好的专家几乎全部集中在国内的三甲医院,而看病的患者,也就集中在三甲医院,相反的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常常是门可罗雀。而所有的这些都不是医生本人可以解决的,他们能做的就只能是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而很多三甲医院的医生,在上班时,为了看完当日挂号的病人,即便是每个患者仅用2分钟,他们也可能会忙得无法喝水、甚至不能上厕所。异位而处,医生对他们来说也只是一份谋生的职业,如果换做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到一年365天,每日微笑服务?

  除此之外,纵观目前各级医院解决医患矛盾的普遍方式,大多就是加强对医生进行医患沟通的教育,让医生与患者在交流的过程中多进行沟通。但现实是,与大医院逐年增长的病人数比,医生资源的增幅很难与之匹配;另外,集中在大医院看病的患者,医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与每一位患者沟通,看病的时间通常很短。所以,想真正通过沟通去解决医患矛盾,目前还很难。另外一种,就是一旦出了事,医院对内就追究科室追究医生的责任,扣钱、降级、开除。例如:深圳的五例心脏手术,4例死亡事件。这种情况下,社会舆论自然是一边倒的站在患者一边。医患矛盾也就随之而生。

  而随着医患矛盾同时诞生的——“医闹”,又成为了激化矛盾的催化剂。

  诉讼成本高昂 医疗纠纷维权举步维艰

  哈医事件从某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起医闹事件,只是这次的医闹要的不是钱,是命。“医闹”这个词在中国的《汉语词典》里原本并不存在,然而去到百度一搜,打“医闹”二字,马上可以搜到几十万条新闻。“医闹”为何越来越多,已成了各地见怪不怪的“常态”呢?对此王主任认为,从2011年的徐文事件中,或许可以窥见端倪。

  徐文事件中,一个原本每年平均收入50多万元社会中层,因为医疗纠纷问题,在寻求法律保护3年中,最终被拖成为低保户后,耗时3年还未进入鉴定环节。于是案件中的伤人者就走上了去杀害当时医生的不归路,从起诉同仁到举起菜刀,王宝洺走了3年。而在这起医患关系的事件中,徐文只是他对整个医疗纠纷处理体系不满的一个泄愤对象。

  反观哈医事件中的杀人者,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也生活的很艰难。“我们杀人的这个小伙子,站在他的角度看,我们也看到他生存的艰难,看病的不容易。李某是从外地坐火车来哈尔滨看病的,人生地不熟还得两个医院来回跑,挂号、待诊要耗时,交通、食宿要耗财,心生怨气也是难免。尽管这不是杀人的理由,但我们医生是否也该更多考虑一下如何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多施以人文关怀,让患者能省点时就省点时,能省点钱就省点钱,如果这样必将大大降低医患纠纷。站在他们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如果疾病不能得到一个方便、有效的救治,循环往复的积怨就可能滋生极端事件。这个怨恨不是对医生,但是他会泛化给医生。”谈到哈医事件中的杀人者王主任如是说。

${FDPageBreak}

 

  高昂的诉讼成本、长时间的人力、物力、精神上的投入,面对这样的医患挠度诉讼现状,还有几个人敢轻易产生这个念头?大的医院,大的行政机构,大的司法系统,它们因为强大而僵化,因为僵化而失去了对个体痛苦的感知力,只剩下冷冰冰的谈判与程序。从而医闹也就成为了一个“最好、最快”的解决方式。而那六成“高兴”的看客中,又有多少是对此的无奈。

  王兴琳主任指出,在港澳和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医生也遭遇过因医疗纠纷带来的民事诉讼,但为什么不会发生“医闹”?因为他们有相关的法律程序,保险制度比较成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许多大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已经与世界接轨了,但我们的医疗制度、管理制度,还有待改进。目前如果国内持续没有一个有力的措施去保护医生,那么这个职业会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受害的不只是医生或是患者,那将是一个民族。

  短时间体制内无法改变,我们能做些什么?

  无论分析的原因有多么透彻,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体制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宏观的去讲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能从中观和微观去说,那么在现有的体制下,我们能做些什么?对此王兴琳主任说,宏观的方法实践起来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去证明,而在这段时间中,如果不做好保护,还会有很多牺牲者。

  首先,医院可以建立“防消”机制。例如可以在医院门前设置安检。铁路、客运、地铁都有安检的设置,在医院这样一个同样人群来源繁杂的地方同样可以设置安检。除此之外,医院还应该健全投诉机制,将医院的投诉进行定期分析,建立不同的应对策略。例如可以将医院的投诉分级,绿色投诉、黄色投诉、红色投诉、黑色投诉,分别有不同的预警方案,防患于未然,才不至于遇到问题,束手无策。

  记者手记:

  其实从本质来说,哈医事件并不是什么医患纠纷,因为他杀死的这个医生其实跟他的治病过程都没什么关系,但是他失控了,也许是长期以来不管是媒体还是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所塑造的一种仇恨在逐渐的累加。诚如王兴琳主任所说,在医患矛盾这个问题上,我们都没有任何资格去站到某一方去指责任何人,媒体更需要反思,推波助澜的站在一方去宣扬仇恨也许更有看点,但是下一个受害者可能就是自己。

  最后想借用最近很红的“高晓松体”来呼唤在医患之间的理解万岁!

  医生:

  我们这个行业,卖心卖力卖医术,用内修外兼,献爱与医学。从未巧取豪夺,鱼肉乡里,干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事。医好了,鞠躬拜佛谢诸君,医砸了,诚惶诚恐不成眠。顶三两时虚浮名,还十八九年学费钱。终归零落成泥,随风散去。医生总有难回术,惊怵杀身案。看在曾带给大家健康安生,能否值回些人间温暖?谢谢。

  患者:

  我们这个群体,献财献力献时间,为治病,两地奔走,不计得失。一生辛苦钱,尽付医院间。治好了,烧香拜佛谢医生。治砸了,财尽人亡两边空。五六点早起挂号、千八万一日尽散。终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病如故。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有病活着难。看在同为世上人,都有得病时,能否换位思考多给些关怀温暖?谢谢。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责任编辑:贝贝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罗小兵:很多人不科学跑步 一两年后要跑进医院

近一两年,跑步成为了城市年轻一族中最热门的健身方式之一。夜跑、马拉松……各种方式的跑步,成为年轻人运动、社交、展示生活态度的平台。随之而……详细>>

唐小平副局长:希望家医在线为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作出贡献

4月18日,在家庭医生在线与网易合作的新闻发布会,广州市卫生局唐小平副局长在致词中表示祝贺,并给予家庭医生在线殷切期望。 详细>>

张枫副秘书长:家医在线为提高全民幸福指数作出了贡献

2012年4月18日,家庭医生在线与网易强强合作新闻发布会在广州市花园酒店举行,宣布正式进行合作,标志着国内健康行业将迎来新格局。此次……详细>>

南菱汽车集团旗下“向导AGA国际高尔夫学院”火热招生

详细>>

这个春节她坚守在患者身边 没见到至亲奶奶最后一面……

春节本是家庭团聚的日子,然而为了照顾过年期间仍留院的患者,年前毅然退掉好不容易才买到的火车票,再次主动放弃春节探亲的中山六院口腔科雪英医……详细>>

  • 傅应云

  • 冯小燕

  • 李飞

  • 肖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