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双相I型障碍Unspecified Bipolar type I disorder

更新时间:2025-06-18 20:08:39
编码6A60.Z

关键词

索引词Bipolar type I disorder、未特指的双相I型障碍、双相I型障碍、躁狂性抑郁NOS、双相障碍NOS、躁郁症、躁狂抑郁症 [possible translation]、躁狂抑郁症
缩写BD-I、双相障碍I型
别名躁郁症I型-未特指、未分型双相I型障碍

双相I型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混合性发作(ICD-11 6A60.A)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

    • ICD-11确诊依据:符合双相I型障碍定义,当前发作表现为混合性症状(同时存在躁狂和抑郁症状),并伴有精神病性特征(妄想或幻觉)。
  2. 必须条件

    • 既往病史:至少有一次明确的躁狂或混合性发作史。
    • 当前症状
      • 混合性发作:同时或快速交替出现显著的躁狂症状(如情绪高涨、活动增多)和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
      • 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期间出现妄想或幻觉,与当前情绪状态相关(如夸大妄想或自责妄想)。
    • 持续时间:症状需持续至少2周,或在治疗后缩短但仍符合核心特征。
  3. 支持条件

    • 伴随特征
      • 焦虑症状:显著焦虑或紧张不安(发生率约50%-70%)。
      • 忧郁特征:对愉悦完全无反应(发生率约30%-50%)。
      • 季节特征:症状发作与特定季节相关(如冬季抑郁加重)。
      • 快速循环:过去12个月内≥4次明确发作。
    • 触发因素
      • 围产期发作:妊娠期或产后4周内出现症状。
      • 应激事件:近期经历重大生活压力事件(如失业、丧亲)。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
    │ 辅助检查体系 │
    ├─────────────┬─────────────┤
    │ 临床评估工具 │ 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 │
    │ ├─精神状况检查 ├─血液生化检测 │
    │ ├─YMRS(躁狂量表) ├─甲状腺功能检测 │
    │ └─HDRS(抑郁量表) ├─炎症标志物(CRP) │
    │ └─脑部MRI/CT │
    └─────────────┴─────────────┘

  2. 判断逻辑

    • 精神状况检查
      • 目的:识别妄想/幻觉内容、情绪波动模式。
      • 异常解读:夸大妄想提示躁狂关联,自责妄想指向抑郁关联。
    • YMRS量表:评分≥20分支持躁狂症状活跃性。
    • 脑部MRI:排除器质性病变(如颞叶异常),前额叶皮层灰质减少支持双相障碍。
    • 甲状腺功能:TSH异常需排除甲状腺疾病导致的情绪紊乱。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1.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
      • 参考值:<5 mg/L
      • 异常意义:≥10 mg/L提示炎症活跃,与症状严重度正相关(需排除感染)。
  2. 神经递质代谢产物

    • 5-HIAA(5-羟吲哚乙酸)
      • 参考值:2-10 mg/24h(尿)
      • 异常意义:降低可能反映5-HT系统功能低下,与抑郁症状相关。
  3. 药物浓度监测

    • 锂盐治疗窗
      • 有效范围:0.6-1.2 mmol/L(血清)
      • 毒性阈值:>1.5 mmol/L需紧急处理。
  4. 遗传标记

    • HLA-B27检测
      • 阳性意义:增加感染后关节炎风险(发生率较阴性者高3倍)。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核心路径
    • 通过精神检查确认混合性发作及精神病性症状→结合YMRS/HDRS量化评估→实验室排除甲状腺疾病/感染→影像学排除脑器质病变。
  2. 鉴别重点
    • 与精神分裂症鉴别:精神病性症状需与情绪状态存在明确关联。
    • 与物质滥用鉴别:药物筛查排除可卡因/苯丙胺等诱发因素。

参考文献

  • ICD-11官方诊断指南(2023修订版)
  •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双相障碍治疗指南》(APA, 2022)
  • 《柳叶刀精神病学》双相障碍神经生物学研究专刊(2024)